补气又称为益气,是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也是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的补法。气虚证常因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缠身所致,临床表现出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根据不同脏腑的气虚证临床表现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补气法,如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除此之外,在我们日常中也有不少补气的食物,这里为大家介绍8种比较常见,又适合冬季补气的食物。
一、补肝壮肾之鸽肉
古话说“一鸽胜九鸡”,鸽肉性平,味咸,入肝、肾经。有益气补血、补肝壮肾、解毒生津等功效,对病后体弱、月经不调、头晕疲倦、记忆衰退有很好的补益治疗作用。鸽肉补气血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润肤泽毛的功效上。鸽骨内含有丰富的软骨素等成分,能改善皮肤细胞活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让面色变得红润。鸽肉中还含有丰富的泛酸,对脱发、少白头和毛发干枯等有很好的功效。另外,相比于其他禽肉,鸽肉更易于吸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二、养血温阳之鳝鱼
鳝鱼性温,有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能。研究表明,鳝鱼中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有健脑明目、调节血糖、降脂的作用,对身体虚弱、病后及产后之人更为明显,对中风、面瘫也有很好的疗效。鳝鱼清蒸可以更好地保留营养成分。
三、健胃养脾之鲫鱼
鲫鱼是人们常吃的淡水鱼之一,有健脾利湿、温中开胃的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作用。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吃能增强抗病能力。
四、健脾和胃之小米
小米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常作为妇女产后的滋补食品。研究表明,小米中的维生素B1、无机盐含量明显高于大米。小米粥熬好以后放置一会儿,粥的最上层会凝聚一层膜状物,这就是“粥油”,它有保护胃黏膜、防止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
五、益气强筋之板栗
板栗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补肾强筋、抗衰老等功效。板栗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降低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板栗中钙含量很高,是优良的补钙食品,对防治骨质疏松有良效。另外,板栗对于腰肌劳损、腰椎病造成的腰膝酸软疼痛,也有很好的作用。
六、补胃气之土豆
数据表明每500克土豆中含天然脂肪3.1克,蛋白质10.1克,淀粉73克,粗纤维3.5克,维生素的总含量是胡萝卜的2倍,西红柿的4倍。此外,土豆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尤以磷、钙、铁十分丰富。从中医角度看,土豆是很好的补气食物,土豆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和胃、调中、健脾、消肿等功效,对气虚症状的人有较好的疗效,常食之能强身健体。
七、益肾气之山药
山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药物质,也称怀山药、光山药,味甘微酸。《本草纲目》中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能补肺、脾、肾,适合各种体质的人。山药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作为食品长期适量服用,对慢性久病或病后,虚弱消瘦,需营养调补而脾气虚者,本品不失为一味调补佳品。
八、补气血之香菇
《本草纲目》中记载“蘑菇可以益胃肠,化痰理气。”《本草求真》中记载:“香菇,食中佳品……能益胃助食。”中医认为,香菇性平味甘,无毒,入肝、胃经,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的作用,冬天经常吃一些香菇,可以补气养血。
来源:山西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