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生活作息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日常,使得加入“三高大军”的人群逐渐年轻化。糖尿病就是来自“三高”中的一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含量长期过高,而导致机体健康受到危害,即为糖尿病。
糖尿病病发率在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人群也日益年轻化。你对糖尿病这个健康杀手的认知有多少,糖友们要如何面对和管理这个甜蜜的负担?
一、糖尿病是如何分型?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型糖尿病:
主要是遗传或自身免疫因素,使得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简单来说,就是胰腺出问题了,所以,这类型的患者发病年龄比较早,一般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2型糖尿病:
发病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肥胖、高热量饮食等。这类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下降、作用较差,所以血糖升高。也就是说,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相对缺乏的。由于疾病年轻化,甚至多见于35岁后发病,主要还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妊娠期糖尿病:显而易见,是指在孕期发生的,由于饮食结构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血糖升高。这类型患者多数在分娩后,随着激素水平的恢复,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这类型糖尿病少见,占糖尿病总数的1%[1]。是由各种特殊原因导致的,如继发性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等。虽然这类型糖尿病比例不高,但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大国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以上类型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2]。
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只能以控制血糖的方式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来说,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配合医生治疗,平时生活习惯也对病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糖尿病专家提出,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内容总结为五项,分别是饮食、运动、监测、教育和药物。
饮食控制:
首先,要控制糖尿病患者总热卡的摄入。根据营养学知识,对患者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进行科学计算,合理配餐。糖尿病患者适合少量多餐的进食,可以使得饮食能量均衡,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多食用高纤维食物,高纤维食物消化较慢,易有饱腹感,可以减少食物过多摄入。吸烟会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拮抗,甚至会加重外周神经系统病变,所以吸烟的糖友们,戒烟势在必行。过量的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所以最好尽量少喝酒,甚至不喝酒。
合理运动:
运动对于糖尿病有什么好处?运动能够使得葡萄糖得到有效利用,降低血糖浓度;还能够改善胰岛素对血糖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控制血糖。
那么该如何运动呢?如果不当的运动,不但会加重糖代谢紊乱,还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所以要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对血糖的影响作用也不一样。需要根据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具体评估,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当然,还是将运动融合进日常生活,贴近个人生活方式和兴趣,可以更有效的发挥运动带来的好处。
病情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相信每个糖友都自测过血糖,当然掌握这项技能绝对必要。通过自我血糖监测,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的高低,还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自我血糖监测的时间主要包括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对于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尽量保证全天血糖监测;而血糖控制得当的患者,可以每天监测血糖2~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和自身情况,灵活的选择自我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健康教育:
通俗来讲就是知识科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于这个疾病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所以增加糖尿病知识必不可少。首先,糖尿病病人应注意心态,有两种不可取的极端心态:满不在乎或者极度紧张。普及糖尿病的知识教育,让大家不要轻视这个疾病,正确对待糖尿病。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病过程中,喜欢听信偏方、秘方,不接受科学的糖尿病治疗,使得病情恶化。为了能更好的控制病情,一定要接受科学的糖尿病知识教育,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对身体机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药物治疗:
糖尿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合理且规范的治疗方法,可以消除糖尿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维持患者基本的生活治疗。
根据不同的糖尿病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常见的治疗糖尿病药物有胰岛素、二甲双胍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类药物等。依照患者的病情,可以是单药治疗或者联合用药,长期规律治疗。
对于糖尿病来说,大部分药物治疗都是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或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控制。所以,控制血糖对于每个糖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患者肯定都认识胰岛素,但是注射胰岛素的情况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三、血糖达到多高时,需要打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不理想时,可以合理补充胰岛素降低血糖,以此达到治疗效果。一般来说,血糖越高,控制情况不佳,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具体是否需要注射胰岛素,还要综合多种因素考虑,比如糖尿病的类型、病程,以及有无并发症等。
(1)1型糖尿病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之称,这类型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基本丧失,所以必须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3]。
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病情发作急剧,当体内胰岛素缺乏过度时,容易引起酮症酸中毒,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这类患者一经确诊,必须注射胰岛素,以免病情失控。
(2)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导致无法分泌足量的胰岛素,当口服降糖药已经无法使血糖得到控制时,就需要通过胰岛素注射治疗。
由于高血糖的毒性会加重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所以对于新确诊的患者,当出现明显的高血糖时,如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0%,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尽快降低血糖[4]。
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十分重视,科学的生活,做到健康饮食、积极运动,并且还联合使用药物治疗。但是血糖控制仍不尽如人意,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无法达到合格线。这时也应该在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
(3)妊娠期糖尿病的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通过饮食控制配合适量运动,将血糖控制到达标。由于口服降糖药会对胎儿造成一定影响,安全性不能保证,而胰岛素是人体所必须,且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这类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选用胰岛素作为最佳治疗药物。
生活干预效果不理想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当血糖不达标,如空腹血糖≥5.3mmol/L,或者餐后血糖≥6.7mmol/L;或当血糖达标,但是孕妇和胎儿的体重下降时,都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以及本有1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孕前需用使用胰岛素调控,血糖达标后妊娠,孕期也要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情况,都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所以正确的认识胰岛素非常重要,但是现实情况中胰岛素的错误使用情况十分常见。下面我们来聊聊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四、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首先,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使用胰岛素,不能随意更改胰岛素的种类。
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认真检查胰岛素的名称、剂量,不能轻易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停止使用。病情变化时,要及时就医,做到正确使用胰岛素。
其次,使用胰岛素时,一定要使用专用注射器,仅限本人使用。
不同种类的胰岛素都有专用的配套笔芯和注射器,不可混用。注射器针头不能接触除了皮肤及胰岛素瓶塞以外的其他任何物品。
最后,注射胰岛素时,进针要快,放松注射部位肌肉。
注射时要更换注射部位,可以在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四分之一以及臀部注射。胰岛素一定要皮下注射,较瘦的糖友们注射时要将皮下脂肪提起来,避免注射到肌肉。
糖尿病患者一旦需要注射胰岛素,说明病情已经进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需要长期注射。许多患者对胰岛素有错误认识,对于注射胰岛素十分逃避,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普及胰岛素的使用,避免病情加重。
糖尿病并不可怕,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控制好血糖能让糖尿病无法兴风作浪。所以糖友们不必感到沮丧,不能破罐子破摔,一定要规律治疗。要科学认识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必抗拒胰岛素的使用,听从医嘱,坚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或者控制效果不佳时,要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2021,13(4):315-409.
[2] 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7):726-736.
[4]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