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2022年10月09日00:16:50 健康 1582

喜讯:全国中成药联盟:16种中药降价,其中这个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前阶段,网上各大媒体都相继报道过一则关于“中成药联合集采”的公告。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可能有人会问:“集采不集采与我们有关系吗”?有的。

集采说白了就是有关部门把某些药品打包起来,形成团购,然后带着这样有规模的量与药品厂家直接谈价,这样,药厂就会在有量的营收保证中,把药价降下来。

那么,剔除了各种中间环节加价后的药品到达患者手中时,是不是也就减轻患者负担了?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还有一点:被列入集采公告的品种往往会是那些质量与功效都获得一致性评价的,这又等于在药品质量各方面为患者加了一层保障。可见,这个公告可谓是惠民的福音。

在这次公告的品种中,有一个心脑血管相关的品种—心可舒。我们来了解一下它有价值的常识(包括禁用人群):

心可舒的组成有五种:丹参、三七、木香、山楂、葛根。成分虽不多,但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药材。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丹参苦泄寒清能归肝经,是活血祛瘀的佳品;三七苦泄温通,可活血定痛还兼能补虚,有“止血不留淤,活血不伤正”的称号;木香能通三焦的气,这足见它的行气力度了。

至于山楂,可能我们最熟知的是它消食化积的一面。实际上,它还可活血祛瘀,在心可舒中,它发挥的作用恰在于此。另外的葛根号称是治疗项背强痛的要药,显然是给制止疼痛加的码。

纵观这些成分,我们可以把它们的作用核心总结成两个字—“通”与“痛”。通什么呢?通气血脉道。痛又是哪来的呢?气滞血瘀导致的。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气滞就像气球阻碍了通道,并且血气同行,从而血也会受阻。中医讲“不通则痛”,所以,疼痛是气滞血瘀的典型表现。并且这个痛还是有定处的。因为瘀血会固定不移,而瘀血停滞处被其它运行的血液冲击,就会产生如针刺般的疼痛,甚至严重者对血管有种撕裂感。另外,生气烦恼抑郁发怒或者是引发疼痛的导火索,或者会加重原本的疼痛。

因为怒气“呼”地一上来,血管的冲击力也会猛地增大,以至于瘀血处被冲击,进而就导致了疼痛的加剧。

心可舒的五种成分能很突出地聚焦于解决气滞血瘀的疼痛问题上。具体是: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木香行气通腑,可把心胸满闷,叹息,嗳气,放屁等气不顺摆平,从而打开气血运行通道;丹参、三七、山楂扫清瘀滞,让血液活跃起来;葛根把颈项肩背疼痛打开。由此,心可舒的作用范围已清晰可见。

不过,有些人看药品说明书只看部分文字,不等把全部说明看透就盲目用药,那样会很容易用错药,进而增加安全用药风险。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拿心可舒来说:如果我们只看到说明中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高脂血、高血压”的字样,就盲目用药的话,那就很容易用错药。

比如:心阳虚者就不可用心可舒。因为心阳虚相当于心气虚加怕冷,心气虚必然会心悸气短乏力,而这时若再用行气的药,那会加重气短乏力症状而加重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为行气就会消耗气嘛!

所以,在选用心血管药时,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地私自乱用,而要就医后遵医嘱。

关注专业药师“药文汇”,学药用药不迷路。

喜讯:全国一些中成药降价,其中这个中药是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钟,或能收获4个身体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我妈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歧视偏见、算法滥用等伦理问题。当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类能否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 天天要闻

一文读懂: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区分及防治要点

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三种疾病症状相似,许多家长常常难以判断。今天,我们教您如何分辨它们。5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突然开始频繁打喷嚏,伴有清水样鼻涕,轻微发热至37.8摄氏度。
女生晒照被网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医生回应 - 天天要闻

女生晒照被网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医生回应

5月5日话题#女生晒照被网友看出血管瘤#冲上热搜综合扬子晚报消息今年4月,重庆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用手电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并配文“光穿过了我的手发现了我另一个小心脏”没想到照片发布后有眼尖的网友提醒她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血管瘤随后,该女生发文“感谢网友救命”消息引发关注后不少...
宫颈癌等论文出现男性病例,《中国医药指南》致歉: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宫颈癌等论文出现男性病例,《中国医药指南》致歉:辞退涉事编辑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该声明称,经调查,该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