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的寿命有了很大延长,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多发的老年病之一。骨质疏松症对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由于骨质疏松导致微骨折、骨关节退变,甚至骨折等造成患者长期慢性疼痛或关节活动障碍.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机制
疼痛与抑郁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神经生物学通路和共同的化学调节物质。
1)由于疼痛、骨折及并发症等带来的生活能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骨质疏松病人出现抑郁的风险显著增加;
2)抑郁也可进一步加重病人的异常感觉。抑郁也是 骨质疏松 的危险因素,三者可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症患者因为长期的慢性疼痛、活动障碍,导致生命质量的下降,诱发或加重了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而随着焦虑、抑郁状态的加重,生命质量相应下降,最后导致患者躯体和运动功能的减退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下降,说明精神抑郁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症进程。抑郁情绪会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会损伤生成骨骼的细胞。而这项研究也显示,抗抑郁药物能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并逆转其负面作用。
治疗
心理干预可能通过大脑多种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影响了机体钙磷代谢系统及炎症因子的代谢,从而影响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的减轻。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有关,在诊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时候,如果能够在规范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不仅对心理疾病有所帮助,对器质性病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