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到青年期、从幼稚过渡到成熟的重要阶段。
初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快,但是还没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应对各种变化和压力,较容易发生郁郁寡欢、心境低落等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作为初中生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不仅影响现阶段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还会与个体吸烟、攻击和自杀等不良行为密切相关。
因此,关注初中生的抑郁情绪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影响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危险性因素和认知、人格、生活方式等内部因素。
父母是家庭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孩子最亲密的和最可依恋的对象。
父母依恋联结作为个体与父母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合依恋理论,依恋质量与抑郁情绪之间可能存在着中介变量如内部工作模型。
研究者把内部工作模式当作认知图式来研究,Young提出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概念。
即当个体早期生活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形成了一种自我挫败的情绪和认知方式,是适应不良和消极应对的一种深层次认知图式。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结构稳定,并且能够影响注意力、储存信息和评价等认知过程。
持有这些由早期经验形成的认知图式会影响个体倾向于消极的主观认知与解释方式进而使其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心理表征发生扭曲,制约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因此,父母依恋水平可能是影响个体倾向于生成适应不良图式的重要因素,那么持有一种或几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个体更可能产生抑郁情绪问题。
鉴于此,研究拟以初中生为被试,基于依恋理论与图式理论,将从不同类别的图式角度探讨父母依恋、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图建立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与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模型,以期揭示初中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作用机制。
从而为预防和调节初中生抑郁情绪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与对策。
一、理论基础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概念
图式概念在20世纪初被引入心理学并且广泛被运用到认知发展研究领域。对于图式的定义,各学者有各自的表述。
学者Baldwin认为图式是关于期望什么以及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内在模型。
在Beck认知理论中,图式被描述为筛选、编码和评估刺激的结构,帮助个体组织信息、解释事件、指导思维和行为。
总体来说,图式是稳定的和无意识的,是更深层次的认知表征,支撑着认知内容的表层和中层,如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影响个体思维和行为。
由于图式处于无意识的层次又难以评估,Young和他的同事扩展了贝克最初的图式功能,重新阐述了图式的概念和作用,确定一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是指关于自我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非常广泛、持久和功能失调的主题,这些主题是在童年时期或青春时期形成的,并在个人的成年期继续被阐述。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不仅保留认知图式的认知加工成分,还包括有关情绪和身体感觉的图式内容,导致个体产生错误的感知、情感、思想和行为。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位于认知的最深处,由关于自己、他人和与世界的信念、记忆和感觉组成,影响着个体加工处理信息和行动的方式。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测量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测量主要以自陈量表进行。Young图式问卷长版是由Young于1990年最早编制的自评量表。
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个体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特点,包含205个条目,题目较多,测验时间较长。在此长版的基础上,Young修订了图式问卷简版。
图式问卷简版主要用于测量15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是目前被国外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
国外研究发现图式问卷短版在西方国家青少年和成人群体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修订的Young图式问卷简版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我国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特点。该量表共64个项目,包含14种一级适应不良图式和3大二级图式类别。
经检验修订后,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另外,学者张丽霞等人对Young图式问卷-短版进行翻译修订。
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通过查阅关于父母依恋和抑郁情绪的研究文献发现,父母依恋和抑郁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根据依恋理论,良好的父母依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个体在早期和父母的互动基础上形成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心理表征影响着其思维、情绪和行为。
由于儿童的父母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发展出自我消极的工作模式,而这些功能失调的工作模式影响个体对负面事件的理解和对失败的反应。
导致无助感和无能感,随后增加抑郁情绪水平上升的风险。
Agerup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安全的父母依恋预示着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展轨迹。
国外研究者发现不安全的父母依恋是预测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国内大量学者对父母依恋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抑郁情绪,还可以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抑郁情绪。
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父母依恋关系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初中生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抑郁情绪,还可以有助于初中生获得有效的情感调节策略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
拥有不安全父母依恋关系的个体会形成较低的心理素质进而产生更多的抑郁情绪和失落。
而父母依恋质量高的青少年可以有较强的心理韧性进而拥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从而减少抑郁情绪问题。
还有研究发现父母依恋质量较高的个体拥有较高应对歧视知觉的能力和主观社会支持感知能力进而有助于降低抑郁情绪水平。
因此,初中生父母依恋关系和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初中生的父母依恋质量越高,其会经历更少的抑郁情绪。
二、父母依恋、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分析
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依恋、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情绪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
父母依恋总均分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均分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父母依恋总均分与抑郁情绪总均分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均分与抑郁情绪总均分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具体到各维度,父母依恋各维度与抑郁情绪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父母依恋各维度与5大图式类别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5大图式类别与抑郁情绪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的父母依恋、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对抑郁情绪均有预测作用。父母依恋负向预测抑郁情绪。
其中,父亲依恋对抑郁情绪可以达到14.2%的解释率,母亲依恋对抑郁情绪可以达到12.5%的解释率。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正向预测抑郁情绪,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对抑郁情绪可以达到38.5%的解释率。
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分析
通过父母依恋及其各维度与抑郁情绪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及其各维度与抑郁情绪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
由研究结果可知,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父母依恋对抑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父母依恋能够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情绪问题,也就是说,初中生父母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越较少产生抑郁情绪问题。
父母依恋水平高的个体意味着个体与父母建立了良好亲密的关系。
内心认为父母是可以倾诉的,可以向父母寻求支持与帮助,当遇到苦难或者烦恼时会主动与父母沟通需求帮助。
同时个体更多地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促使其更好地探索自身和外部环境。
反之,父母依恋得分低的个体没有与父母建立安全、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对自我价值评价低,并且面对困难和挫折消极地应对,进而增加抑郁情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依恋理论认为,良好的父母依恋关系体验使个体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与照顾。
同样,可以建立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认为他人是值得信赖,能够促进其认知、情绪、行为的积极发展。
与父母依恋关系良好的个体则形成积极的内部的工作模型,倾向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高质量的母亲依恋给予子女安全的港湾与安全感、满足其内心情感需求,直接降低抑郁情绪问题的产生率。
同样,高质量的父亲依恋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可以缓解父子冲突的消极影响并促进情绪健康发展,是降低抑郁情绪水平的保护性因素。
因此,父母依恋是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重要预测因素。良好的父母依恋都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降低抑郁情绪水平承担着重要作用。
父母依恋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关系分析
通过父母依恋及其各维度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及其各图式类别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及其各维度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均分及其各图式类别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
由研究结果可知,父母依恋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均分及各图式类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以往有关父母依恋和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这说明当个体早期生活在缺乏关怀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时,其被爱和被接纳的心理需求难以满足,个体无法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其形成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会更加地明显突出。
也就是说,不安全的父母依恋关系是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分离和拒绝、缺乏自主性和能力、限制不足、他人导向、过于警惕或压抑等图式类别产生的重要因素。
父母依恋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可能形成积极的适应良好的图式,反之,父母依恋得分低的个体也越可能形成消极的适应不良的图式。
研究结果符合图式理论,个体对父母的核心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发展出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个体早期的核心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则个体形成积极的适应良好的图式。因此,初中生父母依恋质量越低,其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越明显。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分析
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及其各图式类别与抑郁情绪及其各维度与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均分及各图式类别与抑郁情绪总均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由研究结果可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体对抑郁情绪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分离和拒绝图式类别、缺乏自主性和能力图式类别、限制不足图式类别、他人
导向图式类别、过于警惕和压抑图式类别均对抑郁情绪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Calvete等人的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分离和拒绝、缺乏自主性和能力、他人导向等图式类别与高水平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一项元分析指出分离和拒绝、缺乏自主性和能力、他人导向的图式类别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与其他图式类别相比,研究发现分离和拒绝图式类别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最大,即分离和拒绝图式类别是抑郁情绪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根据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理论和图式理论,适应不良图式会影响个体产生消极扭曲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尤其面对负面事件和失败产生无助感和无能感,从而增加产生抑郁情绪问题的风险。
因此,消极的图式类别是抑郁情绪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鉴于Young图式治疗中对特定图式的治疗策略,识别初中生适应不良的图式,对抑郁情绪问题的针对性干预和预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通过对不良图式的干预,可以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以发展更健康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减少抑郁情绪问题。
三、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初中生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发现父母依恋能够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体、分离和拒绝图式类别、缺乏自主性和能力图式类别、过于警惕或压抑图式类别的中介作用影响初中生抑郁情绪。
父亲依恋可以通过限制不足图式类别的中介作用影响初中生抑郁情绪,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依恋理论和Young的图式理论。
这说明初中生的父母依恋水平越高,其相对的适应不良图式得分就越低,进而其抑郁情绪水平也越低。
反之,初中生的父母依恋水平越低,其相对的适应不良图式得分就高,进而其抑郁情绪水平也越高。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总体在初中生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这说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初中生父母依恋与抑郁情绪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很不平衡,使他们经常出现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方面,初中生内心存在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与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初中生又希望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得到父母的理解、保护和支持。
另一方面,初中生内心存在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初中生内心变得丰富多彩,不大轻易地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又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
与此同时,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初中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
围绕着“我是谁”这一核心问题发展的,思考我能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以及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寻找自我,证明自我的存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