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2023年03月11日23:09:02 心理 1059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研究者开始采用不同的方法考察欺凌的类型、发生频率及其年龄和性别差异。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对欺凌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有欺凌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干预和预防。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我国学者对于欺凌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张文新和陈世平分别对Olweus和Smith提出的欺凌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细化,同时修订了相关量表,被后来的研究者广为使用。

国内研究者较多考察了欺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例如,儿童欺凌受害程度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正念的调节作用;儿童欺凌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也考察了家庭因素对于欺凌的影响,例如,亲子关系与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凌之间关系以及自立行为的中介作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校园受欺负的关系。

当前,许多国家都把欺凌视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英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尽管存在其他情境中的欺凌现象,但是校园欺凌尤为引人关注。这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当事人大多都是未成年人有关。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已有研究发现,欺凌受害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发生比例较高。一些国家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最近10年校园欺凌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在我国,一项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开展的早期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9205名中小学生当中,19%的人卷入过欺凌事件,其中14.9%是受害者、2.5%是欺凌者、1.6%是欺凌-受害者。

常见的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三种欺负行为中,在小学阶段的发生率高于初中阶段近一倍。最近10年,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研究探讨。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然而,研究发现,充满敌意的家庭环境以及以冲突和虐待、专制和过度控制为特征的父母教养行为,都会导致儿童在家庭之外实施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增高。而父母心理控制在其中影响是最大的。

因此,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欺凌角色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中介因素,为进一步从家庭角度探讨儿童、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研究依据和实践指导。

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欺凌角色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两次横断研究结果均显示,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子女的欺凌行为、协同欺凌行为、受害行为、置身事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这些结果表明,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子女的欺凌行为、协同欺凌行为、受害行为和置身事外行为就越多。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一方面,父母的心理控制会破坏子女对依恋的安全感,增加其攻击性,并使得他们在亲子关系中习得父母的控制行为之后运用到同伴交往过程中,导致子女出现更多的欺凌行为和协同欺凌行为。

另一方面,父母的心理控制抑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干扰了子女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学习面对人机冲突时的解决策略,导致他们出现更多的受害行为和置身事外行为。

研究没有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子女保护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与之相反,第二次横断数据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子女的保护行为之间可能存在正向联系。这可能与父母心理控制中的引发内疚有关。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最新一项跨文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以相互依赖为导向的文化中,儿童更可能将父母给予的负罪感理解为父母的关心,而不是排斥。父母引发内疚有助于帮助孩子获得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同伴社交能力,有助于减少欺凌行为。

然而,第一次横断数据并没有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与子女保护行为的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欺凌事件中的保护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同于一般的亲社会性行为。

后者虽然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友好行为,但是会使他人乃至整个群体获益,能够促成双方的和谐关系,没有压力和风险性,对自身也没有威胁。

无论如何,父母心理控制与欺凌事件中的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检验或证实。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次测量的父母心理控制对第二次测量的子女欺凌行为和协同欺凌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第一次测量的子女欺凌行为、受害行为、保护行为和置身事外行为对第二次测量的父母心理控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这些纵向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子女部分欺凌角色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这一结果与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该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第一阶段的攻击行为能够正向预测父母第二阶段的心理控制,父母第二阶段的心理控制也能预测青少年第三阶段的攻击行为。

其中,子女欺凌行为、受害行为、置身事外行为和保护行为越多,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前三种欺凌角色行为可能造成消极适应结果,而保护行为则可能会让保护者在欺凌事件中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两次横断研究结果均显示,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子女的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抑郁的预测作用只在第二次数据中显著。这可能与小学儿童更多存在社交焦虑,较少出现抑郁情绪有关。

在一项关于乌鲁木齐小学生社交焦虑和抑郁现状调查的研究中发现,四至六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比率为28.5%,抑郁比率为11.2%。

苏淑阁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哈尔滨市高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比率为28.5%,张学艳等人研究发现盐城市高年级小学生抑郁情况的比率为10.7%,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比抑郁问题更加突出。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假设2不同,第一次测量的父母心理控制对第二次测量的子女抑郁和社交焦虑没有预测作用,第二次测量的子女抑郁和社交焦虑对第一次测量的父母心理控制没有预测作用。

这些纵向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子女抑郁和社交焦虑不存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在一项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对中学生被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发现初一的青少年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

同时,初二的青少年焦虑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父母心理控制;但只有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青少年焦虑。

父母心理控制与子女抑郁和社交焦虑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由于研究两测量时间间隔较短,对测量结果产生了一定偏差,所以具体的结果还需要近一步的深入研究。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教育建议

研究的结果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让父母了解心理控制的概念和对子女的不利影响,帮助父母认识到子女的一些问题行为可能是由父母过度的心理控制导致的,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

教师也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也可以定期开展有关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主题班会,师生之间分享人际冲突案例,一起寻求巧妙的解决方式。

对于家长来说,父母首先要意识到,过高的心理控制会增加子女的欺凌角色行为,并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生活中,注意自己对子女的心理控制程度,给予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在教育过程中要张弛有度,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父母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帮助子女积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 天天要闻

多协商多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鼓励其表达自己思想,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提升孩子的自我表达、情绪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降低孩子以不合理的行为方式来表示反抗的几率。

对于学生来说,要增强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要明白交往策略要根据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

首先面对问题或者困境时,要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再次,要强化自己的情绪管理,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冷静思考,找出合理妥善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困境,一定要敢于向老师或者家长寻求帮助。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