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2022年12月30日22:55:04 心理 1993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禅与冥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近段时间,社会普遍陷入在囤抗原、囤药、囤口罩的恐慌和焦虑之中。有人囤到了药,心中安稳;但也有人因为过度恐慌,没感染新冠却因吃多了药而进了ICU

面对当前状况,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对现阶段疫情防控政策下的“心理恐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稳定家人情绪?有基础病的老人如何应对?如何从心理上提高免疫力?就此,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综合部主任、心理治疗师何宗岭博士进行了解答。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问:当下,部分民众出现恐慌情绪,一旦发现周边有人确诊,就开始陷入恐慌,甚至不敢出门。这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公众应如何正确面对?

答: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众有焦虑、恐惧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面对未知事物感到恐慌,我们都希望寻找心理上的掌控感,以此增加安全感。

因此,适当的焦虑会起到保护作用,“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感到紧张,你就会尝试去应对、解决它。”但把焦虑过度扩大就没必要,甚至会因为过度焦虑陷入疫情“陷阱”,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避免焦虑情绪蔓延。

首先,尝试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没有人能够把风险降低到零”。除了合理关注疫情相关信息外,学会聚焦当时当下,把精力分散到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培养自己在生活中的效能感。

其次,面对“爆炸式”的疫情信息,如果不进行筛选,当得到的信息太多,且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困惑,影响自我效能感、增加焦虑。我们建议公众尽量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最新的信息,谨慎看待未经证实的自媒体信息,学会信息筛选。

问:当我们出现焦虑时该怎么办?

答:可以尝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适度、短暂的焦虑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可以在心理上容忍、接纳它的存在。既然无法改变现状,不妨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这样在真正面对疾病时也会更加从容。也可以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身体锻炼,坚持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也可以学习肌肉呼吸训练放松法,帮助自己身心放松。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问:青年人作为家中“主心骨”,此时难免会对家中的易感人群老人、小孩感到焦虑,建议此时他们该如何做好自我调节?

答:由于老人、小孩在接受疫情信息方面无法做到像青年人一样理性筛选,特别是老年人,在接收到不对称的信息时,可能更容易紧张。此时,青年人作为家中“主心骨”,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来提供帮助。

首先,青年人自己一定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焦虑情绪会传递。当你感到非常焦虑时,你的言行举止也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就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家人,增加他们的焦虑感。

此时我们要做好“稳定陪伴者”的角色——虽然心里非常重视,但情绪上要表现得更加稳定,让他们感觉到有信心应对当下的处境,“信任感是一种力量,可以传递给家庭成员,帮助他们减少焦虑。

其次,面对老年人信息滞后、不对称等问题,青年人也可以梳理一些科学、可靠的信息,给他们做科普,指导做好自我防护,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也更踏实。

问:目前疫情形势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该怎么办?

答:有基础疾病的人,易感风险会增加。因此,首先建议要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易感风险。

在心理方面,过度焦虑、紧张、失眠,也会影响个体的免疫力,更容易遭遇病毒入侵,因此建议大家要调整好心态、保持轻松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即便遭遇感染,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也会相对减少。”

问:如果家庭成员确诊,家人除了给予应有的照护外,该如何从心理上去缓解家人的不适?特别是当他们与家人无法近距离接触,得不到面对面的关爱时。

答:不仅仅是新冠,当人身体患病后,都会经历心理上的冲击,会在一段时间内变得脆弱、敏感,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更依赖家人。他们在心理上会经历一段焦虑期,这都是生病后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此时,除了给予应有的身体照护外,还要给予足够的心理抚慰,家人要更多地做好一个“心理陪伴者”的角色,“要比以前更耐心、宽容一些。”让他们感到安全,感到被关心、被理解,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创伤期。如果确诊者单独居住,可以多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给予鼓励和支持。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问:压力大真的会加重病情吗?如果确诊了,如何让自己心态更放松一些?

答:压力大确实会影响病情。病情对人的影响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感染源,“我们有没有接触到病毒”。其次,是我们与病毒抗争的“免疫力”,若你处于过度紧张、焦虑、失眠状态,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对抗病毒的力量也会减弱。但如果生活规律、保持平和心态、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免疫力正常,有可能即便感染了,也能更快度过。

如何从心理上提高“免疫力”?首先,感染者要在这段时间内保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避免晚上熬夜、白天补觉,让自己的生物钟被打乱。其次,要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可以尝试采取呼吸训练、适当运动等进行放松。

如果你已经有较为严重的焦虑,没办法通过自身去调节,甚至这种焦虑已转化为心慌、胸闷、坐卧不安、心绪不宁等躯体症状,也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问:有民众近期总感觉嗓子疼、头晕头痛,但多次测试抗原又是阴性。这是否是受焦虑情绪的影响?

答: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我们称为“心身反应”,即心理的过程会反映到身体体验上。当一个人长时间过度紧张、休息不好,心理压力就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被称为“躯体性焦虑”反应。

如果检查未发现问题,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躯体性焦虑”。这种情况我们不必太过紧张,建议做一些自我心理调试,保证充足的睡眠即能缓解。如果较严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问:确诊患者出现身体疼痛、焦虑加剧、晚上失眠,该怎么办?

答:病毒感染带来的发热、疼痛等症状,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休息,增加焦虑恐惧感。但焦虑、失眠反过来又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缓解。就像一个“滚雪球效应”,应对这个问题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接受科学的治疗,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尝试接纳目前的状况,减轻心理负担,创造有助于康复的心理基础,包括轻松的心态、充足的睡眠,从家人朋友处获取支持。如果继发性地出现严重的失眠、焦虑,也不要讳疾忌医,可以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众一般会经历哪些心理过程?

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众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心理应激期”。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对未知的恐惧就会使人产生紧张、害怕,过度焦虑的情绪,甚至出现“心身反应”。而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进入到“心理调试期”,伴随着得到的信息更多,对事物的了解比以前更全面,个体也会尝试采取自己的方法去应对,这个阶段可能依然会有焦虑、紧张感,但是我们会有更多的应对方法,内心的安全感、效能感也会更强。第三就是“心理复原期”,大家会逐渐地恢复到平稳的生活状态,心理上也开始逐渐接受、接纳这种状态,“尽管这个事情可能还没过去。”但因为我们心理上已经有了一种安全感,你就会逐渐平复心情,用平常心去对待。

每个人所经历的阶段会有个体差异,如果你对一些信息的反应还是比较激烈,出现反复检查、确认,内心不安,那么有可能还处于“心理调试期”。而更大部分人可能已经逐渐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当下,他们会做好自我防护,遵循官方理性科学的建议,不会因为疫情而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这基本上就进入心理复原期了。

人民日报发布新冠典型症状及对症常用药物参考↓↓↓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本平台仅做公益分享,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市药学质控中心发布新冠居家康复用药建议↓↓↓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 天天要闻


综合自:红星新闻、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