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感是时间心理学中一个重要变量,也是时间心理学领域内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几个世纪以来,都一直流行用“流逝”来描述时间,就像人们描述一条溪流一样。
这样的说明表明我们所经历的时间似乎具有“动态”的性质。“动态”的时间概念已经在现代思想和语言中根深蒂固,因为每一心理学:时间洞察力是否可以预测时间流逝感?个健康的、有意识的人都能明显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可以认为,即使时间的流逝不像一些其他客观事物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但也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时间流逝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主观感受到的一种状态,且这种重要感受也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时间流逝感是时间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众多心理时间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尽管西方国家对时间流逝感的研究在逐渐深化,但就国内而言,相关的研究却非常稀少。
因此在国内充实时间流逝感的研究,并探究影响这一重要变量的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并提出以正念和焦虑作为链式中介机制,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一、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
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分别探讨了时间洞察力的五个维度对本文修订后的时间流逝感量表的两个维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未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时间流逝感的情绪情感维度,现在冲动和过去消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时间流逝感的情绪情感维度。
过去消极和现在冲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时间流逝感的生理易感性维度。过去消极和现在冲动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时间流逝感总分。本研究发现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部分类似。
如余习德等采用大学生样本检验了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结果他们发现过去消极、现在宿命和未来力可以依次预测时间流逝感的总分。
研究的结果与余习德等的研究结果有部分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余习德等的研究发现未来与时间流逝感呈正相关,而本研究发现未来能负向预测时间流逝感的情绪情感维度,而与生理易感性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这样的结果与两个研究的分析方法有关。
余习德等的研究是采用三个维度(情绪情感、生理易感性和行为反应倾向)的时间流逝感量表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但是这种做法忽略的时间流逝感量表每个维度本身与时间洞察力各个维度的关系。
因为从时间流逝感的三个维度的内涵上来看,三者是含义不同且相互独立的维度,甚至行为反应倾向维度与情绪情感维度存在负性相关。
行为反应倾向维度更多的反应的是个体积极应对时间流逝的行为或者方式,而情绪情感维度则是个体对待时间流逝感的消极负面情绪,因此二者有相反的关系是正常的。
所以,对情绪情感、生理易感性和行为反应倾向进行汇总后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可能是混乱的。
因为未来取向的本质在于个体更好做好准备,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从内涵上来讲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行为反应倾向维度应该是正相关,而与情绪情感维度应是负相关。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情绪情感维度的负相关,可以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本质特点来解释。未来时间洞察力反映的是个体未来计划性、在长期目标上的坚持性以及抵制当前诱惑的能力,有这样能力的个体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往研究也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与众多适应性行为显著相关,如学业成就、风险规避、健康锻炼和退休计划等。
因此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高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所以在对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没有过多的负面情绪产生,因此未来与时间流逝感情绪情感维度呈负相关。
而未来时间洞察力与生理易感性维度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同。Wittmann等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呈正相关,这可能是未来取向的人更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从而感觉时间流逝的快。
但是在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未来取向的人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生理易感性,这可能是所使用的测量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以往研究多从短时间的时间知觉任务来测量时间流逝感,而此次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法来测量。
除了未来时间洞察力外,本研究中对时间流逝感还存在显著影响的时间洞察力维度是现在冲动和过去消极。关于这两种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两个维度的关系相对较为明确,现在冲动和过去消极取向的个体都表现出对时间流逝感的负面情绪体验。
冲动的个体往往不能在一个任务中持续等待较长的一段时间,往往高估时间的流逝,因为他们更多地是凭借一时冲动行事,所以持有现在冲动取向的个体往往与很多非适应性的变量相关,如拖延、攻击、物质滥用及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等。
所以冲动型的个体容易面临生活中的挫折,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高估时间的长度,觉得时间流逝得非常快,且有负面的情绪体验。
因此现在冲动与情绪情感、生理易感性均呈现正相关。
而过去消极是一种对过去时间的负面感知,往往与更多的时间压力相关,从而导致较快的时间流逝的感知,且伴随着负面的情绪体验,因此过去消极与时间流逝感中的情绪情感、生理易感性均呈现正相关。
二、正念的中介作用
研究提出正念水平可能是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之间的作用机制之一。研究结果发现,正念在未来、现在冲动、过去消极与时间流逝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这个结果为理清时间洞察力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提供了实证基础。以往关于正念和时间流逝感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是从正念干预训练与等待任务中的时间知觉的角度进行探究的。
Weiner等的研究发现正念与短时期内的较快的时间流逝感相关。本研究从时间流逝感的两个方面(情绪情感和生理易感性)入手,检验了正念对时间流逝感的情绪情绪体验和生理易感性的联系。
结果发现正念与时间流逝的痛苦情绪呈负相关,但是与生理易感性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正念与时间流逝感的痛苦情绪体验的负相关。
正念水平高的个体更多地专注于当下所体现的自我体验,不加评判的接受自身的经验,往往与很多积极心理状态和情绪相关,如情绪调节能力、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因此他们能更好体验生活的美好,在面对时间流逝时没有负面的情绪体验。
正念水平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更加专注,从而可能会获得良好的与积极情绪相关的结果,那么对自身时间流逝感的情绪反应可能得到更多的正性反馈,因此与时间流逝感情绪情感维度呈正相关。
而生理易感性反映的是个体对过去时间流逝的长短知觉,以往研究发现正念与短时间内的较快时间流逝感有关。
而研究发现正念与长时间过去导向的时间流逝感不存在显著相关,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可能说明正念与时间流逝感中的生理易感性可能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调节变量,比如时间流逝感的测量方式、短期内的时间流逝感和特质性的时间流逝感的差异等,未来研究可以进行一步探讨。
总之,接受正念训练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注意资源分配、身体意识和情绪调节,持有高水平正念的个体能够有更强烈的身体和意识感觉,这有可能帮助个体有更为积极的时间流逝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正念水平高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地调节注意,形成更强的记忆,从而导致主观地延长过去的持续时间,因此可能与较快的时间流逝感有关。
关于时间洞察力与正念的关系中,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未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正念,现在冲动、过去消极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正念。
未来时间洞察力,反映的是个体对未来长期目标的重视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与很多成功的特质相关,如自我控制、情绪调节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正念水平提升时所需要的特质,一个更为重要的地方在于正念需要个体专注于当下的经验。
正念直接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其应当与现在时间洞察力关系最为密切。在津巴多的时间洞察力量表中,现在维度包含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
这个两个维度相对来讲都是偏向消极的时间取向,而正念是投入到当下,积极行动,注重美好的体验但不是冲动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