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心里同样有着一个高度,就像是内心有一个小小的自己,站在了某个虚幻的台阶上。而人们除了认为自己心里有着一个高度外,也把他人(甚至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样放在一个高度上。不同的高度之间于是产生了高低差。
人们通过把握这种高低差来“定位自己”和“理解别人”。重点是每个人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心里的自己也是站在某个平面上的,就如同现实里的自己是站在大地上一样。
一个支撑。
这个支撑的组成比起现实的大地要复杂得多。因为每个人的支撑都不同,有些人把它翻译为“精神支柱”。这个翻译是为了表面,此物虽然无形,但是却把某种东西分隔开,并且是以上和下的形式分隔开。这种翻译假想了某种向下压的平面,而这根“精神支柱”是为了顶住这种压力。
而我们所谈的,却是无论是内心的“小我”还是“精神支柱”都必须要依托其存在而存在的,那个位于下层的虚幻的面。也就是提供一个可供站立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柱子
人们很难想象,如果整个人悬浮起来会是怎样的光景。直到宇航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外太空中体验到了无重力,也将人类“悬浮于空”的经历和体验流传了下来。即便如此,人类本质上还是依托于一个可供支撑支持的平面。
我们的语境中,“漂泊”,“飘荡”,“浮于表面”这些词语都暗暗地包裹着一层忧伤之意。我们下意识里总是在渴慕着“有一个支撑”。因为地球的重力的存在,使得我们被“吸”在上面,而同时因为我们自身的质量,我们感觉自己是“压”在地上的。
图片来源网络:牛顿
大地把我们撑了起来,而使得我们不至于跌落。我们在各种文化种都能找到古人对“土”,“大地”,“地元素”之类的崇敬,这种崇敬被写入到神话中,甚至被拟成了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如“天地”,“金木水火土”,“地水火风”等等。
我们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内心也存在着某种可以被站立的地方。而这种地方也理所当然地应当如现实的大地一般稳固。这种理所当然根源于我们对现实里的支撑之物的熟视无睹。毕竟我们一出生便是被支撑着,无论是哪一个事物,只要在地球上,那么重力都会使得它得以“被支撑”。
图片来源网络:西方神话里的《四大元素》
这种内在的被支撑的感觉,又被称为:“踏实感”,“实在感”。按照我们的日常语境来说,就好比“我心里悬着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以及“我心提到了嗓子眼”,以及“我觉得这个人很踏实稳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