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2022年11月02日21:54:49 心理 1245

大众心理学在眼下这个信息社会越来越重要了,如果你经常对你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感到困惑,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问题感到不解,你不妨关注一本火了好几年的大众心理学名著《乌合之众》,我们一起看看,或许里面的某些理论和观点能够让你有所感悟。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虽然这个译者把普罗大众在书名上翻译成了“乌合之众”,但其实并没有贬义,因为在这本书中讨论的群众们的行为逻辑,用这个词语传达颇为贴切。

书中一共分了三卷。第一卷里第一章的内容为群众心理。什么是群众?一群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为了一种特殊的目标而集聚起来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群体我们将其称之为心里群体。这也就是我们目前网络社会上的这个群体。这个群体日常现实中积累了诸多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形成了在某一问题上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但为了某些原因,他们不会在日常现实中有所表达,这是心理基础。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乌合之众》里说,个体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反抗欲望加以限制,但当他失去自己的个体身份,与他的群体集合,他就会感到自己充满力量,这部分群体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们不再约束自己的念头,变得敢于行动,不加思考的行动,他们的思考特点就是容易接受暗示,特别是偏见,传染偏见,他们的行动特点就是冲动,只要你给一个燃点就可以引发他们行动,这个燃点通常就是网络热点、痛点、痒点。基本上可以认为:一、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二: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女官员事件,因精致打扮涉嫌高消费及不专业的发言表现而触发了网络敏感神经,显然是这是当下网络常见仇官仇富群体的又一次狂欢,该事件持续发酵势必会使把不良情绪继续放大,于国于民都有害无利。

我们一定要脱离这种极端化思维,先不论这个女官员背后是不是有大家猜测的腐败问题,客观地讲,消费是一种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干涉,除非她用的钱来路不正,而按照我们的制度规定,一般也是有实名举报,线索合理才能查,现在这样大费周章大起底,是不是也涉嫌人权问题?

一直以来,官员得抑郁症自杀的报道都屡见不鲜,官员虽然在权力机构任职,但他们日常面临的压力和莫名的质疑同时也不少。虽然现在因网络的存在,舆论监督对防腐的利剑作用很明显,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毕竟那些矫枉过正的疯狂运动相去还未远。

这种事情究其原因还是目前大众对公务员群体有一种固执的偏见,那就是应该低调、朴素、务实、内敛,可能这也不能怪大众有这个偏见,因为长期以来这就是他们想塑造的目标形象,可以说,这一开始就是个错误。这种片面的形象目标使得公务员们人格分离。一方面他们的确有钱消费,三万的耳钉几千元的丝巾,注重形象的中年女性绝对有能力购买一二,作为重大重要场合为自己形象增添光辉的投资,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有了这个消费能力,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官员明收入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家庭也确实没有别的负担,但是却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故意塑造朴实的形象,那才是有问题的人,这个典型在《人民的名义》里就有。

我们应该跳离这种固性思维,一个文明的国度不应该这么偏狭。反观世界政坛上的女性从政者,一个个也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也不拘大牌小牌,有的甚至还能带火经济发展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欧洲女官员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阿根廷女官员

从女官员的耳钉事件想到一本名为《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 天天要闻

东京女市长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