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是一种永久的潜伏
是推迟的报复,是为了捍卫自己权利的产物
复仇是人类隐藏在基因中的本能
是不能通过教育、感化
思想觉悟的提高而改变的
唐雷恒
定义/起源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会使前者要求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后者会想办法打击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结构心理成分,人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报复。复仇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是一种处理外部不良情境的本能自卫机制。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保护自己的异常形式。当感受到对方的痛苦或也收到某种损害时,报复者的心感觉到快乐就是复仇的心态。
复仇从产生、到延续、到成为观念及制度这样一种路径,并不意味着复仇是一个线性发展的问题,亦不意味着复仇问题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数个阶段。实际上复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枝蔓众多的问题,而关于复仇问题的认识框架和逻辑结构,又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人对事物及现象的认知,基本遵从接触——了解——剖析—反思——稳定,这样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会有回溯或者反复。复仇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存在于多数人的意识之中,复仇意识产生于战争及狩猎活动,在家庭及部落生活中得到延续,特别是血缘关系促使血亲复仇一直延续。血亲复仇作为复仇行为中最普遍的模式,推动了复仇作为一种制度的形成。
形成
复仇是一种威慑,向他人表明自己强大而不受干扰。在文化过程之中,复仇也反映了群体的运作方式,当合作对于整个群体生存至关重要之时,复仇能够让人们化干戈为玉帛、协同合作。在群体内对那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报复,有助于保持群体的团结。当维护法治的机构不存在或力量薄弱、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时,复仇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伤害,他们往往会寻求报复、设法抵御侵略。复仇的直接目的是尽可能消灭仇敌基因的载体。对自然界的生物来说,这样做往往是没有任何坏处的。对人来说,复仇还关系到人们对“公平、正义、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爱”等抽象概念的执着与信任,复仇可以作为团结大量的人一同行动的理由。
复仇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在某些文化中,复仇被视为恢复名誉的绝对必要条件。荣耀的重要性在许多古老的谚语中都有体现,例如阿拉伯语中的“先尊严、后面包”。鉴于它的重要性,人们往往愿意为雪耻而战斗。复仇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未复仇之前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里,可以没有任何自我的生活和发展,仅用仇恨把自己和对方捆绑在一起。如果对某人有复仇的怨念,意味着我们在心理距离上和这个人太近。在个人层面上共情和明察事理特别重要。如果了解自己的偏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冲突的话,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宽恕。而愤怒是压倒风险的最强因素之一。
基因属性
复仇行为有着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自然界中动物的报复性行为是生存竞争的本能,不具备这种本能的动物终将被淘汰。如同大象、逆戟鲸、老虎、熊、斑鬣狗等非灵长类的较高智力的动物也能长期记住曾经伤害自己的仇敌,并偏执地攻击仇敌,有时能长距离追踪目标、在负伤时伏击猎人而非一味逃窜。
在人类社会里,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即时采取的反击被认可为合理避险或正当防卫;而复仇就是延迟性的报复性行为,只要“生命受到威胁”这样的生存焦虑仍然存在,复仇者就会采取攻击行动。这种行为甚至可能会延伸,以至于报复那些以前没有参与侵犯行文的人。团体外成员具有可互换性。如果伤害你的人和另一个人有关,我可以向这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人复仇,这样,冲突就可以从个人层面升级到群体层面,甚至跨代升级,这些都是源自对实体性的感知。
在基因中心论的视角下,复仇行为是试图损害曾经对你这类基因的载体(包括而不限于你自身、你的血亲、携带和你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造成过损害(包括而不限于降低生存率、影响生存状况、降低基因传递下去的概率等)的仇敌基因的载体(包括而不限于特定的生物个体、那个体的血亲、携带和那个体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通过这损害来尝试消灭那种基因或抑制那种基因继续传播的可能性,可以降低那种基因将来对你这类基因造成危害的概率——当然,这可能导致互相复仇并以较弱一方的最终断绝为结束,但与复仇相关的基因只要还有“胜出者”作为载体,就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面是对生和存在的渴望,一面也在寻求与对方同归于尽。不管复仇成功与否,复仇者无疑主动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有一种极端的复仇行为是自杀性的,比如恐怖分子的自杀性袭击,比如一些反社会人格的人到校园中射杀无辜再自杀,他们没有明确的复仇对象,有的是一种死亡冲动。他们行动前已经做好了搭上自己生命的准备,这背后是死本能(终结生命的需要)在作祟。
当生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法的得到满足,人就会感到极大的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生本能转化为其对立面-死本能,这样生本能一方积聚的能量得以减少,生存困境会强化死本能。还有一种情况会激活死本能,就是复仇者的内疚感的累积。为亲报仇体现了报仇者作为当年事件的幸存者的内疚心理,“为什么死的不是我?”“如果我足够强大,亲人就不会死”。这种内疚感会让复仇者在生活中主动寻求惩罚,而死就是最大的惩罚。所以复仇看似寻求生,实际是寻求死。复仇映射出我们内心对宣泄仇恨心理的渴望:一种是让他人痛着我的痛。另一种是重获控制。
个人生成
性格/一些多疑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很容易猜到别人的责任。敏感的人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很容易走到极端,除了指责别人之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并认为对方罪有应得。
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是一种权威,他们的一句话让孩子很容易感到沮丧,并且没有得到心理安慰,当他们长大后会形成报复的心理。如果父母自身有复仇的心理,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也很容易学习和模仿。
心理压力/当遭受到巨大的人生挫折,如屈辱、不公平时,心中的负面情绪无法释放、或长期受压制,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采取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报复。
复制别人的报复手段/当走入社会后,充满了各种算计与阴谋,从其他人报复的行为中学习到这种方式,因为别人用报复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而自己也采用这种报复的方式用在比自己弱的人身上,以达到心理的平衡。
消极的观念导致/心理学家指出,当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时,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只有当对方也同样受到利益损害时才能平复下来。
个人意识
礼貌文化的形成/人们之间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对不起常用于一个人因自身的不当行为给另一个人造成麻烦或伤害时,尤其是当麻烦或伤害很轻微的情况下。出于防止对方报复自己和保护自己的目的,前者向后者表达请求原谅自己的愿望是合宜的。如果后者对前者的道歉不满意,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前者和后者会由相互指责逐渐升级为对骂乃至打斗在一起。所以常用的礼貌用语其是人在自身利益因别人行为而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人的报复心理的内在反应的外在表现。
寄托上天报复/因果报应说被人们接受并口口相传,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是由于它符合了人们对某些现象的观察。它却不是正确的和客观的,甚至可以说它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错误的。因果报应说有其本身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体现在人们对报复心理的初步认识。它是人们的报复心理寄望于上天的力量报复仇人。
个人精神支柱/报复心出现且仅出现于人们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报复心,当一个人其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其不会组织任何行为来阻拦利益的继续损失或追回已经损失的利益,那么其利益会越来越少直到一无所有。报复心及报复行为的存在,确保在因他人行为而产生自身利益受损失时,我们能组织相应行为来讨回损失的利益。
心理特点
对立统一性/自我利益因他人的行为产生一定量的损害,报复心理会期待让他人也产生不低于该量(一定量)的利益上的赔偿,或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的损害。感恩的方法则是给帮助过自己的人满意的利益以示酬劳感恩。
对比报复和感恩能发现:报复是为了维护或索回自己损害的利益。而感恩则是在已经取得一定利益的前提下,拿出部分利益来酬谢帮助过自己取得这份利益的人,以巩固自己取得的利益,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不损害。报复与感恩对立于报复是向利益攸关方索回利益,而感恩则是向利益攸关方支付利益;二者统一于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债务性/他人行为对自我利益产生损害,在未对利益损害做出利益赔偿之前,一般心理状态为:我先在心里记下这笔账,总有一天,我要让你偿还。如他人对自我的利益损害负有责任,并承诺进行赔偿,利益损害便构成了两人之间的债务问题。只有给出满意的利益时债务才会消失。利益增益可能是权利地位得到提升,也可能是金钱或者其他。报复和感恩其实是债务产生、债务偿还、直至债务消失的过程。这便是报复心理的债务性。
焦虑性/利益受损后心理会产生焦虑反应,只有做出相应赔偿或前者报复了后才会消除。这就是说利益损害让人产生了报复的焦虑反应,而得到利益赔偿或报复利益攸关方之后报复的焦虑才得以消除。
经济学解释
在人类原初时代,在部落竞争的过程中,杀死竞争部落的人丁能有效的减少竞争部落人口,降低其人口出生率及劳动生产能力,从生产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上给竞争部落造成实质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复仇,其目的自然是要求达到平衡,或者使被复仇一方蒙受更大的损失。上古时代大量人殉、尸骨坑现象,其目的就在于减少对方人口,并掠夺财富,从生产能力和财富水平上有效削减对方实力。这种策略在人丁更少的前国家时代——部落聚居时代,因每一部落人口更少,个人对部落发展及财富积累影响更大,而更有效,这是复仇的经济学解释。
今年的双十一将至,是再现报复性购买狂潮,还是被迫理性?你的答案是什么?
部分资料来源
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5056
familydoctor.com.cn/xinli/a/201810/2517755.html
sohu.com/a/330416225_656122
baike.baidu.com/item/%E6%8A%A5%E5%A4%8D%E5%BF%83%E7%90%86/132459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