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你踩雷了吗?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接下来一起了解6个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吧~
误区一:“她/他”是不是智商有毛病啊?怎么会心理不健康?
事实: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会影响任何人,无论其智力、社会阶层或收入水平如何。
误区二:我又没问题,为什么要关注心理健康?
事实:每个人都可以从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幸福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中受益。同样,每个人都可以采取积极的步骤并养成健康的习惯,以优化他们的身体健康。
误区三:他才多大?还是个青少年,怎么会心里不健康的,肯定是为了让大人关注。
事实:青少年经常有情绪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可能不会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而苦苦挣扎。世界上14%的青少年经历过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在10-15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五大常见死因,而对于15-19岁的青少年,自杀是第四大常见死因。一半的心理健康状况始于14岁。
误区四:你肯定就是软弱,如果在“厉害”一点,肯定不会心理不健康。
事实:心理健康状况与虚弱或缺乏意志力无关。这不是人们选择拥有或不拥有的条件。事实上,认识到接受心理健康帮助的必要性需要很大的力量和勇气。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心理健康状况。
误区五:你看看人家,成绩好、朋友也多肯定不会心理不健康的!
事实: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状况,由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抑郁症会影响任何人,无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或者他们的生活从表面上看有多好。
误区六:不良的养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的精神状况。
许多因素——包括贫困、失业、遭受暴力、移民和其他不利情况和事件,可能会影响青少年、他们的照顾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福祉和心理健康。
来自充满爱心和支持的家庭的青少年可能会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来自家庭的青少年可能会遇到心理健康困难,因为家庭中可能有需要支持的看护者来维持健康青少年发展的最佳环境。在支持下,看护者可以在帮助青少年克服他们遇到的任何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注心理健康,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拥有对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患有心理疾病后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有温暖的家庭氛围、有互相理解的同伴群体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