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森田疗法,被认为是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一种心理学治疗方法。本文我们就从典型的东方经典《道德经》里的一个章节,来阐具有东方思想的释森田疗法,是如何来对治社交恐惧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宇宙、世界的终极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起源起源于什么,它起源于道,而道又是什么?怎么就道生一,一生二,然后生出万物?
所谓的道,和佛学思想里边的空性, 还有和道德经本身里经常提到的自然,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在这一部经里另一处也说到了“道法自然”。所谓的“法”,是规则的意思,也就是说,道是以自然为规则的。
关于什么是道,另外一个章节,第二十五章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后边又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个词我们大家很多人都听说过,也可以理解什么是道,实际上自然就是道,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个就是道。
说得好像过于简单,似乎还有点强词夺理,但是,确实就是没什么复杂的,这就是道,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这么一种很平白的,很单薄的一种解释。如果我们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就这样理解,也算是一种理解。
下面接着看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之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什么意思。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成分,充气以为和,就是说由于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这句话我们看太极图,会稍微好理解一点,太极图,它是黑白组成的一个圆形的形状,黑色(阴)的这部分占了一半儿,白的(阳)这部分占了一半儿,黑色最大的地方有一个白点儿,白色最大的那个地方又有一个黑点儿,黑的最少的那一部分开始接触白的,最多的那一部分,相反也是一样。
这里边就可以看到,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白最大的地方,慢慢地从黑最小的地方开始发展,然后,反转过来又从黑变成最大,这里就是黑白相间,阴阳两个部分。
然后能体现出来,黑到最多的时候就变成了白,白最多的时候还有黑,也就是物极必反,黑白相对,这样一种思想。
如果仔细地分析,还可以分析出很多种道理,比如矛盾的相互转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不能极端,过犹不及,等等这些思想,都能从这个图当中体现出来,这叫万物复阴而抱阳,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句话就是所有的事物,要么从少到极端而变得多,要么由很多而慢慢的变少。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而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里老子说的意思是什么呢?
意思是说,人们都是这么说的,物体可以由小变大,可以由大变小,人们都是这么教的,我也是认为这样的。
“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所谓的教父,就是教育之本,或者根本的意识。他认为什么是根本,就是他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不得其死,好像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
所谓的“强梁”,是指强壮有力,勇敢,勇猛,一般也是指健壮、勇猛、有威力的人,本意是指强壮,“强梁”就是本来不应该粗壮,不应该很勇猛有力的人,而非要做出这种姿态,或者非要这么去做,因此有的人就把这个意思,引申就是强盗,或者说逞强的人,这里,这们可理解成,“逞强的人”一般下场都不是特别好,老子说他把这个作为教育之本,这个是一个基础。
再回到我们刚才看的这个太极图,就是强与弱,黑与白,正与反,这些是相对的。你强调某一方面,你做一个“强梁”这样的人,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
在另外一个章节里还提到,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些都说明万事万物是矛盾对立的,在矛盾的对立面儿,矛盾的对立和不对立的这两个方面,它是相互转化的,它是由矛盾内在的规律和生命周期所决定的。
回到我们本来的话题就是社恐,其实社恐也是象上面所说的这样的。
有一些比较极端的个案,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的社恐的现象、症状会越来越减轻,甚至自然痊愈,这种个别的案例也是有的。
有的随着社恐这个人的身份变化,职业变化,角色的变化,也包括个人生活状态地变化,比如在某一群体中职位的高低发生变化,这样他的社恐症状,慢慢的好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先生有一个极端的个案。一位患者,在他的医院里住院超过了四十多天,还是不见好转,便这个患者对森田先生非常有信心,还是想继续住院,但是森田先生用了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办法,他和这位患者说,看这个样子,你是治不好了,你不要在我这里治了,你不要在我这住院了,住院也是徒劳的,你还是出院吧,但是,这么长时间,我们之间也有了一些感情,我就奉劝你一句,一定要继续工作,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这位患者很悲伤地离开了,他自认为,在别的任何地方也治不好了,因为当时森田先生的这个医院是最有名的,任何疑难杂症,在其他任何地方治不好的社恐的病例,他这都能治好,但是森田先生和他这么说之后,他彻底的绝望了,自己心里想,那我就算了吧,不治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去吧。
他也听从了森田先生的建议,开始继续工作,当他工作了两三天之后,奇迹般地发现自己的社恐症状变得非常弱了,根本就不像之前严重,他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了森田先生。
森田先生说,你不要管它,该干什么还是去做,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得就完全治愈了。
这一个例子,就像《道德经》里面说到的一样,好与坏,病与健康之间的转换,是很自然而然的,你越去执着它,越去执着“我好了没有?”,越去执着我一定要治病,我要治好,越去执着这些症状,这些症状越是困扰着你。如果不执着了,放弃了,反而好了!
这节课给大家提出要树立一个见解:
就是了解道家的思想,了解道法自然,了解我们前面说到的,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也就是我们标题里面说到的,你可能软弱到了极点,恐惧到了极点,就是它的反面,恐惧的另一面,就是无所畏惧了。
那么,是不是说就不需要治疗了?当然不是,要治疗,而且要积极的治疗,但是同时前提是:要看淡,不要强求,不要过分,不要过分的执着,不要做前面说到的“强梁者”。
实际上,你要认识到,社恐不一定会阻碍你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或者幸福的人。
要明白:情绪、包括恐惧的情绪,这些是自然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而这种情绪它也会必然发生变化的,你不会一直处于恐惧当中的。
前面说了理论和见解,我们要做到的行为是什么?之前我们提到要接纳,要接纳现状,包括接纳恐惧的这种症状。
除了要接纳之外,我们还要面对恐惧,去学着面对恐惧,当你觉得自己心里不安的时候,紧张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要发生恐惧的时候,在恐惧的当下去面对,去观察,体验到恐惧。我到底在恐惧什么?我到底在怕什么?
重要的是:观察的同时,做你应该做的,在这种观察的时候,你看你能不能体验到恐惧到底是什么,还能体验到吗?你在体验的时候还有恐惧吗?这是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去试试看你能体验到什么?。
给大家留一个作业:
就是读一遍《道德经》,或者读其中的几个章节,读的时候,最好去找一些注解,包括前人,最好是前辈的高僧大德的见解,一些公认的有成就的人的对于《道德经》的注解,通过这些注解去了解《道德经》的内容。这样对于我们治疗社恐,肯定会有一些帮助,至少是见解上的帮助。
本课的总结
一、见解:了解《道德经》的思想,了解什么是道法自然,了解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软弱到极点,就是坚强了;恐惧的另一面,可能就是无所畏惧。
- 行为:面对恐惧时,主动地去观察体验恐惧,同时坚持做你该做的,请注意,惊恐症患者在可能惊恐发作时不一定适用(要了解惊恐发作时的应对方法,如纸袋呼吸法等),要在有多次练习基础上,才可以在任何时候大胆的主动观察。
- 作业:读一遍《道德经》或读其中几个章节,最好同时看些古人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