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院墙,这家区级精神卫生机构将心理服务“送进“校园、楼宇和社区

2022年09月17日09:21:35 心理 1728

“病耻感”,是谈及精神疾病时绕不开的议题。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00号”象征符号的“出圈”,大众对于精神疾病似乎正在逐渐脱敏。一场新冠疫情的袭来,也让更多市民关注起躯体疾病之外的不适:抑郁、焦虑、愤怒、迷惘……“我究竟是不是病了?”他们亟待专业的解答,更需要可及的疗愈。

在门庭若市、一号难求的市级精神卫生机构之外,上海正构建全方位应急心理救助与干预体系,16个区共17家区属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打造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的“新引擎”。在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高筑的院墙被“打破”:“家—校—医—社”的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置于商业楼宇的“第二门诊部”、十余年面向公众的“心视野·心对话”主题论坛……区级精神卫生机构创新性扩大心理服务外延,主动跨前一步,也拆除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心墙”。

“打破”院墙,这家区级精神卫生机构将心理服务“送进“校园、楼宇和社区 - 天天要闻

“家—校—医—社”危机干预成功率达100%

“我用纸巾代表自己,因为这张洁白的纸巾可以擦拭灰尘,和我很像。”老师示范道。

“我用玩具刀代表自己,我觉得自己能来这里很勇敢。”

“我用橡皮筋代表自己,我此时此刻感觉有点紧绷。”

炎夏7月,一场特别的夏令营在线上开展。长宁区精卫中心医生走进校园,开展“青少年游戏成瘾预防团体”活动。项目负责人、精神科主治医师孙岩说,“苦口婆心的劝说、填鸭式的教育,都容易引起青少年内心的抵触。能不能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推开游戏和游戏成瘾的大门?”

小梁今年初三,母亲去世、父亲再婚,他长期与姨妈一同生活。据老师反馈,小梁经常撒谎,偷偷在游戏中“氪金”,而姨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双方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为此姨妈多次报警。在老师推荐下,小梁加入了预防团体,开放、温暖、支持性的团体让他第一次有了成就感——成员表现积极则予以“游戏积分”,可兑换心愿清单中的礼物。一场“健康游戏和情绪”主题的自白里,小梁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认真倾听的同学们哭了,小梁也哭了。在心理治疗师的疗愈中,大家发现,小梁渐渐变了,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长期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为知识传授、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3大类,均以学校、学生和家长间的互动为主,整合精神卫生机构等资源的探索甚少,一定程度引发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供求不平衡’。”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郑宏介绍,由长宁区政法委、卫生、教育、民政、残联等多部门牵头,区精卫中心、区疾控精卫分中心组建了精神科多学科服务团队,“家—校—医—社”一体化模式极大填补了校内专职心理教师工作的局限,避免时常处于“被动应急”的窘境。

在实践中,长宁区精卫中心进一步完善了“PII”路径:普遍预防(P—预防)、早期识别(I—识别)和有针对性的干预(I—干预)。与其他国内外相关研究不同,PII路径可以根据学生和家庭的需要提供完整、专业和协作服务,对于处于危机状况的学生,后续社会支持系统可提供持续服务,直到风险解除。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陶华介绍,如今,该模式年均服务超过2.2万人次,校园危机联合干预率和成功率、预防自杀和自伤行为成功率皆为100%,年均抽样满意度超过99%。

“打破”院墙,这家区级精神卫生机构将心理服务“送进“校园、楼宇和社区 - 天天要闻

楼宇内“心理服务便利店”呵护在职人群

将心理服务送进校园的同时,长宁区精卫中心也关注到“弱势”的社会中坚力量——在职人群。情绪难以纾解,又不想给自己“戴帽子”的人群有了心灵港湾:中心第二门诊部选址于楼宇经济发达的天山路商圈,同时冠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心理咨询中心”,真正在院墙之外将心理服务端口前移。

这里没有患者,只有来访者;不叫号、全预约制、严格保证就诊时长,私密性在细节中展现。“许多人对精神卫生机构仍有误解,而商圈楼宇的可及性、便利性好,双方都有足够空间、时间进行情绪表达,市民接受度更高。”精神科心理治疗师顾俊杰说。

6月底,还在居家办公的小王收到了裁员邮件,让她本就惴惴不安的心沉了下去。之后的半个月,她的失眠愈发严重,茶饭不思,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在小区核酸筛查时,家庭医生发现了她的异常并询问了具体情况,留给小王一串热线号码:长宁区心理援助热线。当天深夜,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她拨通了电话。

原来,虽然小王拿到了一笔可观的赔偿金,但由于性格内向,大部分亲友不在身边,无人倾诉,负面情绪被疫情期间的独处再次放大,裁员又成了“最后一根稻草”。接线员耐心听完小王的倾诉,给予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但同时也发现,其情绪困扰已存在许久,并非只是单一事件的应激反应。焦虑、失眠已成为躯体症状,仅凭心理热线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不愿跨入医院大门的小王最终接受了接线员的建议:前往长宁区精卫中心第二门诊部咨询。经过专业评估诊断,她与医生达成了治疗共识:服用药物+心理治疗。2个月后,积极治疗的小王已停药,找到新工作的她与新同事的相处也更轻松自如了。

第二门诊部负责人、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郦介绍,为创新职业人群心理服务新载体,坐诊专家每周三、周五还利用午休时间为周边楼宇内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形成“半小时服务圈”,被白领们亲切地称为“心理服务便利店”。除此之外,借助2021年心理健康党建服务年形成的长效机制,第二门诊部更将在职人群普遍关注的心理服务分为4季12个单元,一月一主题,有机融合为一本“心理健康护照”。疫情期间,即便线下就诊不便,长宁区精卫中心仍依托第二门诊部开展线上讲座4场,为营造辖区亲商、稳商、留商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打破”院墙,这家区级精神卫生机构将心理服务“送进“校园、楼宇和社区 - 天天要闻

12年间,“心”论坛探索全社区心理服务

“心理服务的对象不应该只是患者和已出现情绪症状的人群。”副院长鞠康说,“市民有时只是有些困惑、迷惘,除了一对一的陪伴和倾听,将触角伸向校园、楼宇,我们希望有更广泛、宽阔、可供大众了解心理健康的渠道。”

早在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长宁区精卫中心主办了首届“心视野·心对话”论坛,此后12年间脚步未停,2021年线上论坛参与人数近2万人次,弹幕留言提问踊跃:为什么“乖”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家长,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除了本院专家,论坛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与市民对话。

围绕“心”的议题,成为心的慰藉。从2010年的“与心灵相约”,到2015年的“以文化滋养心灵”,再到2020年的“应心而化,生生不息”,带领大众思考的内容愈深、愈细。论坛致力于探索社区心理教育和服务新思路,创造并完善针对全社区人群的心理服务模式,改变精神卫生工作只针对“患者”防治的印象,常态化、普及化的互动充分满足社区健康人群的心理服务需求。正如论坛12年来的主持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秦畅所说,“它润物细无声地将心理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市民心间,这就是心灵加油站希望传递的能量。”

“心理服务的版图上,要补齐每一块拼图。”院长沈颉说,“我们将持续扩大心理服务的半径,助力人群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黄杨子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