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何佳
来源|社会心理服务专业能力项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们的交际印象中,55%取决于人的外在形象,38%取决于人的自我表现。
所以,在职场中职业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在具备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呈现一种适合于自己工作性质的职业形象,以给人亲近感,辅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心理工作者职业形象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份,我们公司招了一个新员工-小李,他负责一个社区的心理工作站的工作,小李是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同时做了四年的企业EAP服务(员工援助计划),学历和资历都是非常符合我们的职业要求的。
有一次小李突然给我打电话:“老师,我得跟您吐槽吐槽,我发现我们主任特别瞧不上我,对我的工作也不是特别的支持,您要是来我们社区讲课的时候,你可得小心,我们这个主任可挑剔了。”
后来我真的到这个社区讲课的时候,实话说,我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
后来,我跟小李见面了,看到小李的穿着,我心里一下就明白了。
我们见面的那一天小李穿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卡通的T恤,戴了一个大大的、很二次元的眼镜。
他在社区的心理工作站工作,可是他选择了一身看起来非常可爱的职业着装。大家想想,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主任对他的工作需求是什么?主任希望小李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能够快速的跟我们当地的居民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形成很好的信任关系,可是小李的职业形象容易让主任产生这样的感觉:“他是不是没有经验,他是不是不靠谱“。
很明显,小李的职业形象跟他的专业背景并不匹配。
我当时给小李两个建议:
第一,把眼镜换一个普通的款式。
第二,把T恤换成有领的polo衫。
大概三个月之后,小李跟我说:“我现在在这个社区工作的非常愉快,主任对我也非常的认可,好几个前辈也觉得我还不错。”
看完上面这个例子,我们会发现:
职业形象会影响我们的专业水平
这会让我们想到一个心理学原理——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
虽然第一印象有的时候并不客观,因为我们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很难对一个人做出整体的客观评价。我们的外在形象一定是影响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在这里很多小伙伴意识到了职业形象的重要性。
很多社区心理工作者们开始反思:
我的职业形象有没有给职业身份减分呢?我有没有因为职业形象而受到别人的不认同呢?
作为社区心理工作者,我们应该传递的职业感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职业,需要传递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传递亲和力、亲近感和信任感。当我们用大五人格测试来区分职业匹配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量从事社会工作、助人工作、心理工作的这些伙伴们,宜人性的分值一定是不低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那么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想要获得舒服的人际关系,就需要通过我们外部的形象辅助我们,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让他人看到我们之后觉得有亲和力,进而产生信任。
作为社区心理工作者,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形象?
01
发型定调子
无论是短发还是长发,在职业形象上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一般认为头发越长越温柔,越短越干练。头发的长短和服装以及色彩的选择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锁骨发,它即兼具了长发的温和,又兼具了短发的干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2
无妆感化妆
选好发型之后,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妆容。带着一个淡妆去工作,会让整个人的气色更好。特别忌讳的就是特别强烈的妆感,容易在化妆上犯的几个错误:眉毛颜色过深、烈焰红唇、颜色过于艳的发色......这些本身是很好看的,但是从职业性上来说,对于传递亲和力和亲近感,这样的妆容就不合适了。既有助于提升气色,看起来又好像没有化妆一样,这样无妆感的妆容非常适合我们的职业形象。
03
专属色系
色彩是远比款式更重要的。当一个人远远走来,穿了一身新的衣服,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在还没有看到款式之前,先感知的是他衣服的颜色。那么怎么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颜色?今天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公式:
如果你是冷白肤色,可以选择看起来很清爽的颜色,比如马卡龙色系,会让你的白看起来更透亮,而且颜色本身也更具有亲和力和亲近感。
如果你是黄皮,尽量不要去选择特别强烈的颜色,可以选择带有灰调子颜色的衣服。
如果你是小麦色的肤色,纯度特别高的颜色,反而非常适合小麦肤色的人,但是这样的颜色,因为它的饱和度特别的高,非常的吸引视线,我们就要控制它在我们整个着装上的面积比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