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自我VS假自我

2022年07月04日16:37:44 心理 1856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的所谓自由思想,不过是按照一定格式导航的一种运算模式。一旦导航出现错误,我们的人生就有可能向歧途发展。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能直观感受到自身思维的限制。但实际上,我们的一切行为模式,都受到潜意识中的过往经历与认知结构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原因。

真自我VS假自我 - 天天要闻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相较于崇尚个性和自由的西方人,我们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团体凝聚力,显然要强得多。虽然这是一大优势,但在这种氛围下,一个显著的问题也应运而生。我们往往会被与我们关系亲近的人,过度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树洞精见过,许多孩子努力学习的原因,只是为了不想父母失望。许多人努力工作,也是为了不被亲戚朋友比下去。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努力的方向早已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对这一现象提出了真假自我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人生的早期,也就是婴幼儿阶段,与主要抚养人的相处模式(主要是母亲),将决定我们后续对自我的认知。在婴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时候的孩子判断自己是好是坏,通常有两个标准。

第一是自我感觉。通过自我感受,感觉哪件事情是好的,是对自己有利的,哪件事情是不好的。第二就是通过他人的回馈对自己进行定义。比如说宝宝真乖,宝宝不乖之类的。其实,在自然成长中,两种不同的自我认知都会出现。

如果家长教育得当,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发展将以第一种为主。最终形成真自我部分。真自我顾名思义就是,以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判断自我价值。无论是大富大贵还是小富即安,只要自己过得舒心就够了。

而如果教育不当,一味让孩子让按照抚养人的意愿行事。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就有可能形成假自我表现。对自我的一切定义,都以外界的回馈为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内心也并不快乐。这也是许多社会精英人士,罹患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就像网络梗说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虽然听起来好笑,但实际上,对尚未发展出自主能力的婴幼儿来说,这样的行为,极有可能将孩子的自主能力扼杀在摇篮中。

心理学家莱因曾说过: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感受是在一起的。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是和别人的感受在一起的。

曾经有位心理学老师说过,他在自家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尽量不为孩子做决定。凡遇到跟孩子有关的问题,他都会跟孩子沟通,让孩子用点头或摇头表达。一切跟孩子有关的问题,都是在商量中得出的答案。

虽然这样的沟通看起来很麻烦,但是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希望广大家长朋友可以借鉴一下,吸取经验。

那么对于已经形成假自我的朋友,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了解问题。对于这部分朋友,树洞精推荐可以通过书籍等各种方式,了解一下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或者是积极心理学,应该会受到一些启发。

此外,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只有一辈子可活,你浪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自己的生命,没有人会为你买单。与其过多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压抑自己,不如趁着有限的生命,去寻找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并为之努力。


真自我VS假自我 - 天天要闻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正处于这种假自我状态的时候,不妨想想《济公》的那句台词: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我们每个人所感知到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定不要让他人的感知和理解限制我们的发挥。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