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曾对800名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被认为对当代心理咨询和治疗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中,卡尔·罗杰斯名列第一。的确,罗杰斯及其开创的“患者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虽然近些年来,患者中心疗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流派已经不再像数年前那样声名隆盛、追随者众多,但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人本倾向、强调咨访关系、自我概念等等,已经被大多数新的咨询体系所吸收,成了整个心理学科的共同财富。
患者中心疗法发展过程
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由罗杰斯一手发展起来的。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生于美国芝加哥近郊一个勤奋劳作的清教徒家庭。幼年时受的教育强调德行、勤劳,以及对基督教的信仰。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异域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冲击,使他“能够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结论,并采取我所信任的立场”。这次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日后的人格研究。
患者中心疗法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这本书的副题为“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正如这个副题表明的,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分析疗法很不相同的治疗理念。其中一个关键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针对心理分析由咨询师主导一切的倾向,此时期罗杰斯的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1951年)为标志。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在这本书中,罗杰斯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在实践方面,也从重视反映来访者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反映隐蔽的情感,从而真正深刻、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现象世界”。
第三阶段称为“经验阶段”。1957年,罗杰斯从芝加哥大学来到威斯康辛大学,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由于这一转变,罗杰斯的当事人从主要是正常人变成了主要是精神病人。此时,罗杰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来访者发生改变,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这一努力导致他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伙伴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师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影响,重视双方的情感、体验的交流。
第四阶段,也就是现在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的阶段,约始于70年代初。这一名称的改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罗杰斯兴趣重点的转移:罗杰斯强烈地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以外,使当代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的个人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其机能的、整合程度高的生活。在这种帮助活动中,“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强调一种“人—人”关系,而不是“帮助者—被帮助者”的关系。
许多年来,罗杰斯的思想一直在不断变革,然而他的体系中的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并没有大的变化。新的思想往往是前面思想的深化和丰富,而不是原有思想的否定。
80年代后期以来,患者中心疗法成为现今世界上地位比较稳固、影响很大的几种咨询治疗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新的咨询治疗模式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