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2022年07月02日13:04:13 心理 1002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2022年4月至6月,我读了这些有意思的书,主要集中在心理和艺术方面:

  1. 我们为何常常陷入集体幻觉,做出错误决策?
  2. 习惯付出的人容易吃亏吗?
  3. 十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绽放着怎样与众不同的艺术光芒?
  4. 为什么日常细微改变能带来巨大成就?
  5. 怎样获得持久的喜悦?
  6. 波斯古诗中有哪些充满美感和灵性的段落?
  7.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怎样演绎西方交响乐?
  8. 莫言有哪些脑洞很大的短篇小说?


01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Collective Illusions: Conformity, Complicity, and the Science of Why We Make Bad Decisions

(集体幻觉:从众、共谋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做出错误决定的科学)

By Todd Rose

类别:心理

评分:☆☆☆☆

我们经常陷入集体幻觉,在社区中大多数人私下不认同某个观点和行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假装自己很赞同并且遵从,我们错误地以为社会主流就是这样的,迫切地合群,最终做出根本没人想要做的事情,心口不一,活在谎言和不幸福中。

哈佛教授 Todd Rose 结合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了集体错觉如何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伤害个体和集体的利益和幸福。例如,迫切需要器官捐赠的人,就因为等候清单上排在前面的人拒绝,不问具体理由直接拒绝匹配的肾脏;北非部落的家长们私下不赞成对女孩实施割礼,但害怕不符合假想的主流,仍让女儿躺在血泊之中;社会调查发现,97%的人认为成功与财富和名利无关,而是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情,但是92%的人相信别人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追名逐利,这使得人们追逐自己不相信的东西,甚至把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强加给更多人。

在集体错觉面前,我们无能为力吗?不。我们不是没有改变的力量,而是什么也没做,就盲目屈从了。Rose指出,最有效的方式是让行为与内心信仰一致,不再活在谎言中,面对真理不再保持沉默;我们每天做出的微小选择,都会让世界变得更好或更遭,遵循灵魂和良心的指导,而不是任由集体错觉对我们发号施令,个体才能获得幸福,社会才能得到进步。

我们总期待外部环境先做出改变,殊不知让自己不违心地生活,才能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变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一个更好的体制不会自动确保更好的生活。事实上,恰恰相反:只有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能发展出更好的制度。”


02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By Adam Grant

类型:心理

评分:☆☆☆☆

你是否认为,喜爱奉献、处处为人着想的人容易吃亏?而只考虑自己利益、媚上欺下、手段毒辣强硬的人容易成功?沃顿商学院组织心理学教授Adam Grant研究发现,这一假设是错误的。

Grant教授把人分为索取者(Taker)、匹配者(Matcher)给予者(Giver):在索取者的眼中,成功是一场零和博弈,要想爬到金字塔顶端,一定要把别人踩死;匹配者认为,付出和收获要等同,别人对我好,我才会别人好;而给予者总是理解他人的需求,主动帮助别人,相信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能,乐于分享经验和资源,把蛋糕做大,使自己和周围的人受益。

哪种人可以获得最高且持久的成就呢?不是索取者或匹配者,而是给予者。Grant指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你很难确定谁会是你的贵人、哪一条人脉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因此,帮助他人是获得长期成功的必要前提。

付出的人是不是没主见、点头哈腰的老好人呢?不是。他们的雄心不比索取者小,但是他们的行事方式不同。付出者不仅清晰知道自己的利益点,同时把别人的诉求放在心上,利人也利己,不会在意短期的蝇头小利,而是互助合作,考虑长期的成功。

越是付出的人,越容易获得财富和快乐。经济学研究显示,在排除各种有关收入和教育水平变量的情况下,一个人每多捐赠1美金,就会增加3.75美金的财富;另外,心理学实验发现,捐赠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给自己消费。

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生活中的自私行为呢?其实,人们比我们预想的要慷慨得多,但认知偏差导致人们自私,因为人们往往假设别人都很自私、不乐于助人,认定自私是社会主旋律,一些给予者甚至隐藏自己的天性,害怕付出会被当作软弱,这种认知偏差导致自私行为的出现。

但好消息的是,只要一个群体中,有人带头做给予者,匹配者和索取者就会跟着付出,越是被人看见,这些人越愿意付出。因此,设定群体的规则和文化氛围很重要。

据我观察,我几乎没有遇见过只进不出的索取者,我相信没有人是完全的索取者,只满足自己利益而损害他人的人很难走远,很可能经历社会性死亡。相反,我遇到的同学、教授、同事或是一面之缘的朋友,彼此之间都是尽最大所能给予对方时间、反馈、引荐或其他资源,有实力的人从不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也不在乎那点付出,而是关注把蛋糕做大,成就他人也会让你自己成功。


03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Masterpieces of Islamic Art

(伊斯兰艺术杰作)

By Oleg Grabar

类别:艺术

评分:☆☆☆☆

十六世纪意大利和北欧进入艺术鼎盛时期,同一时期的伊斯兰世界也在绽放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光芒。本书囊括了最具代表性的北非中东、西亚、中亚地区的绘画作品(以十六世纪伊朗艺术为主),原作收藏于卢浮宫法国国家图书馆、开罗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知名的博物馆,从史诗、书法、历史故事、人物、宗教到花鸟山水,本书讲解伊斯兰文化背景与审美特点。

我曾经在波士顿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了不少伊斯兰艺术品,伊斯兰文化反对偶像崇拜,倾向于抽象几何图形、花纹和书法,很少具体描绘人物和动物,但是这本书收录了不一样的作品,人物、动物和花鸟应有尽有,整个阅读过程是一场视觉盛宴和文化旅行。

最让人感慨的是,不同的文明总能完美交融。伊斯兰艺术受到了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方油画的技艺和审美;波斯和土耳其的图案又和敦煌艺术有些神似;阿拉伯世界的史诗里有类似梁祝的故事,也有类似儒家君子修身治国的教诲。理解不同的文明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文化出走,亦是一场心灵回归。


04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原子习惯:细微改变带来巨大成就的实证法则)

By James Clear

类别:励志

评分:☆☆☆

我们总是把成功归功于某次重大决定,而实际上,我们下意识做出的每个日常决定(即习惯),累积起来,才决定给了我们的人生走向。我非常赞同这本书的核心论点:细微改变带来巨大成就,即厚积薄发

许多人培养好习惯,没坚持几天,抱怨没看到效果,就放弃了。然而,任何的技能解锁都需要时间,我们期望进步是线性的,但现实情况是呈指数函数形态的,前期和中期都是“潜伏期”,变化非常小,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明显的效果和突破。我们每天进步1%,一年后我们就会进步37倍。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有一些粉丝给我发私信问,为什么听了几天英文广播、模仿了几天英文演讲,还没办法说得流利?难道有人一生下来就掌握中文对话了吗?小学生才认识几百个汉字,高中生也才认识几千个汉字。钢琴家小提琴家需要最少6000个小时的有效练习才能达到专业级,英语初学者需要至少720小时有效学习才能基本应对学术和工作交流。解锁新技能,起码要以年为单位。

在解释养成好习惯的步骤时,本书还提到了自控力是个伪命题,人不可能长期靠意志力抵制诱惑,而应该直接清除诱惑。自律的人不生活在诱人的环境中,不需要自我控制,“自制力最好的人通常是最不需要使用它的人”。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当人需要自控时,说明内心对某件事情有强烈的冲动或抵触,然而好习惯一旦养成,水到渠成,根本无需意念、无须消耗心力,大脑就像计算机后台一样自动处理。

一个人的习惯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联,我认为,父母创造的环境若是没有诱惑干扰,就已经在源头上为孩子扫清了成长障碍。我的儿时玩伴曾跟我吐槽,她父母成天打麻将、抽烟、熬夜,家里乌烟瘴气,她想要学习,被吵得没法儿学,后来小伙伴干脆上我家来学习,我家安静,没人抽烟,满屋子都是书,也没有加工零食可吃,可以一心把作业做完。所以,环境真的太重要了,减少干扰,避免大脑决策疲劳,才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

我们心中要时刻有目标吗?目标只能定个大方向,光盯着目标,光打鸡血,却不建立习惯系统,适得其反。专注和享受过程,日积月累坚持才有效果。

书的最后一章节还提到,习惯养成也要看天赋。你的每一个行为和喜好都有基因的影子,在你擅长且喜欢的领域,你自然会去做,越做越获得正向反馈,更容易达到目标。如果让上肢发达、下肢较短的游泳健将菲尔普斯去练中长跑,他很可能就成了废柴,因为他的身材在田径方面毫无优势,也不可能养成跑步习惯,而把他放到水里,他粗壮的手臂能产生前进的拉力,天赋得到最大发挥,那么他也自然能养成游泳习惯。

由此可见,我们要考虑,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好习惯?如果所处的领域不对,别人眼中再好的习惯也不一定适合自己。定位比努力更重要,不断尝试新鲜事,找到适合自己领域,才能养成好习惯。


05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Inner Engineering: A Yogi’s Guide to Joy

(内在工程)

By Sadhguru

类别:哲学

评分:☆☆☆

现代社会最难治愈的疾病就是不快乐,而要保持愉悦是很考验智慧的。印度瑜伽士萨古鲁提出,智力和智慧是两码事,现代教育的智力训练给人们带来痛苦

智力训练是为了评判和分析外部世界,意味着二元对立和分化,我们眼中的好坏,只不过是人类大脑的偏见,我们总是用外部属性和事物(工作、家庭、性别、物质)来定义人生,于是我们强迫症般地向外寻求满足感,但越是迷恋外物,越是痛苦。他写道,“当你把不属于你的东西当成自己的时候,生活就变成了一场不必要的斗争。”

焦虑和痛苦来自于哪里呢?来自我们对世界的无意识反应。如果我们不掌握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我们的情绪会受到波动,失去心灵自由。若是心定,外界的风吹草动都不会打搅你。

除此之外,人类引以为豪的智力和思想,阻碍我们感知幸福的能力。西方哲学“我思故我在”,而印度瑜伽哲学认为“我在故我思”,一旦我们把思想作为身份认同,我们就成为了被思想控制的奴隶,迷失自我对当下的感知,失去幸福感。

怎样获得持久的喜悦呢?打开幸福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我们是唯一能对自己幸福负责的人。生命意义和精神愉悦不需要对立,不需要依赖外部世界,也没有所谓对的人和事能给你幸福,而是向内看,让身体、头脑和自然万物达到平和统一,看着生命静静流淌,感受它的维度和深度。

萨古鲁在本书的结尾处写道:“There is a way out. And the way out is in. It is only by turning inward that we can truly create a world of love, light, and laughter. 你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向内。只有向内,我们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充满爱、光明和欢笑的世界。”


06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The Essential Rumi

(从春天走进果园:鲁米经典)

By Jalal al-Din Rumi

类别:文学

评分:☆☆☆

13世纪的波斯帝国诞生了一位和李白苏轼媲美的诗人 Rumi(鲁米),更是伊斯兰神秘主义的代表,20世纪他的诗歌被翻译成英文之后,成为了美国最畅销的诗集。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他的诗歌已经剥离了宗教,透过日常点滴的自我修行,寻找与这个世界合一的真理,诗歌里的美感和灵性抚慰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其中的不少诗歌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人生哲理,这里引用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诗句:There is a milk fountain inside you. Don’t walk around with an empty bucket. You have a channel into the ocean, and yet you ask for water from a little pool.


07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By 村上春树

类别:艺术

评分:☆☆☆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和作家村上春树一起聊音乐,一个东方音乐家初到西方古典乐坛,被报纸媒体批评得体无完肤,后来成为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总监。我是抱着了解音乐家生活状态的目的去读的,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点。

首先,古典乐手看起来光鲜,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交响乐团的演出收入不固定,付给年轻指挥家的薪水也只能达到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僧多粥少是常态,近些年乐手也不能和乐团签订长期合同,多为自由演奏者,有演出时出场一下,平日里自己想办法兼职谋生。

另外,古典音乐圈是一个很小、很垄断、甚至世袭的行业,大师垄断了行业的走向,古典音乐大师基本出自音乐世家。小泽征尔出身于日本的牙医家庭,时不时感谢一下恩师卡拉扬伯恩斯坦对他的提拔,因为没有他们罩着,他很难在乐界站稳脚跟。

走音乐道路,真的很需要家庭背景支撑,平民家庭培养出的音乐家面对的阻碍更多。例如上世纪中国钢琴神童沈文裕,出身于下岗工人家庭,在德国留学后没有选择在国际舞台上留下来,被父亲带回国,和小朋友同台参加钢琴比赛拿奖金,媒体一片唏嘘,批评沈父短视,更有前辈音乐家说,沈文裕手指速度无人能敌也没用,他就是一台没感情的机器。音乐有没有感情还不是主观感受吗?客观技法无懈可击,只能找“无感情”的茬。小而精的“贵族”又怎能容忍自己圈子里杀出个破坏游戏规则的平民小子?

从2018年开始,这位钢琴家每天在自家地下室一遍一遍地录制小朋友考级曲目,发布在视频平台上,浏览量不高,但一直坚持,给广大琴童们带来了帮助。当多数钢琴家忙着出入上流社会,能有几位愿意给大众做音乐教育?

本书唯一的缺点是没有配套的CD或MP3,光看音乐评论,却听不到音乐,只能自己一首一首搜出来播放,一边听,一边读。


08

冰雹荐书|2022年第2期:打破集体幻觉,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 天天要闻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By 莫言

评分:☆☆☆

莫言笔下的短篇小说确实很“奇怪”,受蒲松龄的启发,取材于农村鬼怪故事,有逃跑飞上树的媳妇、永远面带微笑散发香气的神秘跟踪女子、死了还想着还钱的鬼怪……这些鬼怪角色都是莫言记忆中人的影子,他说:“几十年来,真正对我造成伤害的还是人,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也是人。”

故事很荒诞、脑洞很大,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想传达什么思想,但可能让人读不懂的小说才是优秀的作品吧。

莫言在书的末尾写道,“作家的思想不能直接在作品里暴露出来,在作品里越隐蔽越好。而且,真正思想性强的作品,不一定能被当代的人所理解。那些人云亦云的思想,其实不值得写到小说里去。


最近大家读了哪些好书呢?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呀!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