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一向爱笑爱闹的人被判定抑郁,变得郁郁寡欢,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有自杀的念头,那他到底是怎么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蛤蟆先生原来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一向是朋友的开心果,可突然抑郁了。在朋友们的建议下,他去看了心理医生苍鹭。经历了十次治疗后,他终于找回了人生的乐趣。
这是一本写给成人看的、看似简单却极具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作者罗伯特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出过多本专业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出版20多年来,早已成为了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蛤蟆先生为什么会抑郁。
蛤蟆先生抑郁的真正原因,来自于他不断地讨好别人,永远活在别人的不满中,导致他对这个世界不再抱有希望。
而通过了解蛤蟆先生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他的委曲求全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一切,都指向了他的父母。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极为严厉的人,长期的上位者导致他在家里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从来不会陪蛤蟆玩游戏,说得最多的就是责骂和不满:“不准这么做”“回你的房间去”
蛤蟆先生的母亲虽然有时还会抱一抱他,但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他的父亲,并且经常做一些事让蛤蟆难堪。
长期处于父母的不满意中,蛤蟆能做的就只有不断讨好他们,按照他们想要的样子生活。
而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了成年时期:
我的朋友獾长得又高又壮,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每当他拿严厉的目光看着我,我就会想起我父亲,永远都在批评我的父亲。总之,不出我意料,獾把我从头到尾地责骂了一通。
我现在还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他的指责让我特别难过,我一下子哭了出来,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蛤蟆总是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在他看来,别人总是好的,自己一无是处。
朋友的一丁点不满意,他就立刻违心地改掉,这甚至成了他的条件反射。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否定自己,殊不知,真正否定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人活一世,不可能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但也不必只活给别人看。
活得越通透,越会发现:自己舒心比一切都重要,不渡他人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