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似乎还发烧。用家中电子体温计一量,38℃。看了一下时钟,差一刻不到晚八点,诊所不知道关门了吗?嗯,应该去看看,打个针或者拿点药。
出门,着一身厚衣。诊所不远,就在小区东北角,是夫妻二人开的,现以中医为主,兼卖点西药,据说几年前已不再为患者打吊针。路上,我把衣领竖起,脖子尽量缩短,依然还冷。瑟瑟中看到诊所里透到夜色的光,心中方才有了一丝暖意。
“感冒了,发烧,38度。”进了诊所,我用最简短的陈述直奔主题。
诊所里还有不少患者,夫妻二人正在忙活,顾不上搭理我。
“要不我再量一下。”
夫妻二人同时微笑着看了我了一眼,并点头默许。
诊所里的体温表都是玻璃水银柱的那种,我认为还是这种老式体温表准确,电子的感觉量出来的数据还是不踏实,还有那种照着脑袋就是一枪的家伙更不靠谱。
我把体温表用力地甩了几下,夹在了腋下。很凉,手也凉,但还怕夹不好,于是就顾不上凉了。抱着膀子,五六分钟,取出,37.8℃。
体温表递给了女医生,她看后,把体温计放回了原处,就忙着去照顾另外一个病号了。
“给我治治啊?”尽管比家里量的少了0.2度,但我认为这是发烧。
“你想怎么治?”
“我发烧了,你是医生,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呗。”
她笑着对我说:“不超过38℃,我们不给治,你这种情况,最多给你两片退烧药,但也不要吃。回家后,如果体温继续升高,超过38℃,就吃上一片,这点烧,对你的身体没什么危害,反而还会有些好处。”
然后剪下两片退烧药递给我,“一块钱。”
接过药,我瞅了一眼她的丈夫,她丈夫目光中带着笑意,给我点了一下头,示意我真的没事,不需要刻意治疗。
微信扫了一块钱,手里捏着两片药,我心暖如春了,似乎体温也恢复到了正常。这种对待病人的回答貌似好长时间没有听到了,这种拿药的方式也好长时间没有经历过了。
回家的路上,已没有来时的冷。边走边想着那段不知哪位先哲说过的话:“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诊所里的夫妻,学、识、才我不敢判断,但心已近佛。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我想,春节时我写下此联送给诊所,诊所里的夫妻一定会喜欢。
(本文曾载于2017.1.24《滕州日报》副刊)
作者简介:王志林,山东滕州人,1970年出生。爱好书画、摄影、文学等艺术。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021年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现工作于滕州市文联。
本文首发《滕州文学》,转载旨在传播更多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