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与将“事”(问题)的主旨层次比喻成大树有主干、枝干和树叶一样,自身的主旨层次也可做类似的比喻。而每个层次的主旨在判断合理性进而抓住“事”的主旨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自身主旨的层次性越高,其判断合理性及抓住“事”的主旨的价值往往就越大。
同样以一颗大树为例,我们可以将自身主旨的最高层次为树的主干。假设,“我”的自身主旨最高层次性所体现的内容,如原则、理念、方式等是合理的。这时,有利于主干保护和生长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就是合理的,而反向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就是不合理的。
以此类推,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事”及其所处环境变化本身会产生(潜在)与“个人”的自身较高层次主旨相矛盾的结果的时候,“事”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往往就是不合理的。这时,我们应将规避不合理作为后续“事”的主旨。
二、基于智慧的思考
当然,对所谓的“有利于大树主干”和“与较高层次主旨有矛盾”的判断与评价也是需要智慧的。
第一个例子。
养过花花草草的朋友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验。通常情况下,向着太阳的一面会长得快一些、好一些,而背着太阳的一面就会逊色一些,如果对之不理不睬,时间一长,花花草草往往就长歪了,不美观了。怎么办?扭转一下花盆的方向,把原来背阳的那面转到向阳的一面,慢慢地,花花草草的主干就又变直了。虽然将花盆转向前,背阳的一面生长得较差,而转向后原来向阳一面的生长受到了抑制,但是整盆花却实现了合理的生长。另外,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转几次花盆,你还会发现,主干合理生长的同时,任何一面的枝叶都实现了合理的生长。(维护主干并非意味着枝叶受损,亏盈补损,多重获利)
第二个例子。
逍遥经常看到园艺师在修剪松花江边的树木。每次修剪过后,为数众多的枝叶都会被修剪下来。有时候,一些生长不佳的树木甚至会被修剪得仅剩主干和几个较大的枝干,近似于一棵棵秃树。但是,到了盛夏,还给我们的却是郁郁葱葱。(何必纠结于每一枝、每一叶呢,主干不损,大树必盛。)
第三个例子。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之处,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
逍遥并不知晓子夏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是引述孔夫子的话还是自己的原创。因此,请允许逍遥抛开上述问题,先从字面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而后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按现代文的理解,这句话是说:虽然不是大道,但是小道一定有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深究下去,专心于其中恐怕就会难以自拔,所以君子不这样做。
逍遥的理解是:大道,即是高层次的主旨,在儒家思想中主要体现在仁和义两个方面,属于道德层次。而小道相当于低层次的主旨,主要体现在基于“才和艺”基础上的各类技能。
成就大道相当困难,而有获于小道也并非易事。由爱好到专注到有所收获也需要一个坚持的过程。
但是,为什么君子不为小道呢?
首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专注于小道之时,难免会疏于大道,进而导致自身主旨层次性的下降。
其次,才艺必有可观之处,会导致喜好之情,一叶障目往往就难以避免了。当与大道相有所矛盾时,哪类主旨才是评判的标准呢?谁能保证不会发生为保“枝叶”而伤及“主干”之事的发生呢?
一点思考:
逍遥相信,多数人都有如下的体会:对于有才艺之人,我们往往表现出的是喜爱,而对于有道德之人,我们往往表现出的是尊敬。对于喜爱的人,我们往往愿意亲近。而对于尊敬的人,我们往往都会保持一段距离。
我们对高、低层次主旨往往也有类似的理解。因此,很多朋友难免会亲近于“枝叶”而疏远“主干”。一些朋友甚至产生过以下的顾虑:当主旨的层次性较低时,“我”可能更容易与大家接触和交流;而随着自身主旨层次性的提高,“我”与周围人的距离往往就会扩大了。
逍遥以为,大可不必将其放在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登东山又岂知小鲁,不登泰山又岂知小天下!
精英之自我修炼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帮助我们实现多重获利的过程,先有了登泰山的本领,再带领大家一同登顶,共享小天下的感受岂不更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提高自身主旨的层次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