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2022年07月03日10:04:15 资讯 1588

上世纪80年代,在嘉陵江上,一位渔民正在撒着网,突然渔网似乎被什么东西拉住了,渔民觉得自己能满载而归时,一根铁柱子却渐渐露出了水面。

渔民费了老半天的功夫,才将这一根沉重的铁柱子慢慢从江底下捞起来,江底的泥沙都让渔船附近的江水搅得更加浑浊起来。

看到不是满满一网鱼之后,渔民有着些许失望,想着自己拿着这一根在江水里泡了许久的铁柱,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但是捞都捞上来了,这位渔民也不想把这个大家伙再次扔到江里,自己这样做,之前不就是白费功夫了吗?

于是,这位渔民在忙活完之后,直接将渔船靠岸,径直来到了废品回收站。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废品回收站的老板也很少见到这样一块经过雕刻的、重达90公斤的铁柱,立刻开出了65元的价格。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65元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渔民也觉得这次卖废品是意外的收获。

卖废品的钱远远超过了一网鱼给他带来的收益。

拿到这一笔不小的财富后,渔民从江中捞起90公斤铁块卖了65元的消息自然是不胫而走。

一根废铁居然可以卖到高价,这样的消息被文物局得知以后,文物局的成员随即赶到了废品回收站。

经过查看,专家们确实在铁柱上看到了一些非同一般的符号还有文字。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表现出了购买意图的文物局专家们,又和废品回收站的老板开始了讨价还价。

最后,文物局的工作成员,用了3倍的价格,花了两百元才将这根铁柱赎回来。

这根在嘉陵江沉睡多年的铁柱,到底又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不一样的铁柱

文物局的专家们将铁柱带回博物馆之后,就对它进行了清理工作。

表面的一些泥垢还有污渍都被去除之后,这根铁柱慢慢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

整根铁柱的长度是75厘米、直径大约在25厘米左右。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很有份量的铁柱,专家们也猜测不到有什么其他的用途,一直在水里泡着,很大可能是充当桥墩。

而且在经过清洗之后,铁柱上面的文字也变得清晰可见。

一些鸟篆文出现在了文物局专家们的面前,而鸟篆文又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鸟篆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国越国等南方国家才会用到的文字。

越王勾践剑上的许多文字,就是张牙舞爪的鸟篆,楚国人使用的文字也是鸟篆。

鸟篆作为一种装饰性的艺术文字,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而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铁柱上的鸟篆文竟然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在长江流域的这根铁柱上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汉武帝时的桥墩

汉武帝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十六岁就登上了至尊之位,其文治武功也是令后人赞叹的。

汉武帝执掌大权期间,他也做出了许多政绩,其中就包括了大兴水利。

在汉武帝的一声令下,全国上下几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拉开了序幕,其中就包括了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

而兴修水利,确实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离开了这些水利工程,农民的生活将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的农民数量众多,也有着许多良田,但是古时候人们可没有能力修建什么大坝、水电站来调节河流的流量。

一向看着老天爷脸色吃饭的农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大水。

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农民还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

而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慢慢占据了统治地位,天子也借着儒家思想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天子。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要是时运不当,发生了天灾,大臣们可就免不得在私下议论是不是皇帝失德,上天才会降下灾祸。

统治者们一方面是出于百姓的生计考虑,保证农民的生存,自己的统治基础才会牢固。

另一方面皇帝们也不想被大臣们打上昏君的标签,为了自己的名声,他们也不得不重点处理起了全国上下的灾害。

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了。

而在长江还有黄河流域,到了夏季的降雨期,洪涝灾害更是让无数人都流离失所。

汉武帝的治水成就,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政治上的影响也是空前的。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这根重达90公斤的铁柱,见证了汉武帝大兴水利的重要时刻。

这根铁柱在当时是作为一座极为牢靠的桥墩,矗立在嘉陵江里。

我们难以想象,在古代,90公斤重的桥墩,大大小小依次排列在河道上。

而在古代物质条件很是匮乏,铁器之类的金属产量也远远比不上现在。

为什么汉武帝要如此劳民伤财,使用这么多铁质桥墩呢?

作为依山而建的城市,重庆自古以来就依山傍水,有着许多的河道。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古时候,重庆的陆地交通并不便利,到处都是山地,走水路明显更加方便。

所以,百姓们为了方便出行,就有着强烈的在嘉陵江上修路造桥的需求。

而嘉陵江发源于秦岭,是长江的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大河。

其长度在长江众多的支流中排第二,仅次于雅砻江,而流量也排第二,仅次于岷江

流域面积大,意味着到了雨季,其蓄水面积也很大。

中国东部沿海还有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都是受到了东南季风的影响。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受东南季风影响的区域,气候上的表现均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旱少雨。

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一到夏天,河水就开始不断上涨。

所以要在流域面积最为广泛的嘉陵江上修一座大桥,工程自然也不能马虎,一定要使用当时最坚固的材料。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想要修建一座坚固的桥梁极为不易。

汉武帝下令在全国上下征集能工巧匠,集思广益。

于是,古人们便想出了用铁柱来固定桥梁,充当桥墩的办法。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用这样的办法造出来的桥梁,自然很是稳妥,相信这座桥梁也确实造福了一方百姓。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根铁柱中推测,汉武帝治水的后果,其实是有得也有失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

纵观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由于他一生的功绩,后人对他的评价大多都是一代明君。

汉武帝在位时期,他所下令在全国上下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十多个。

而类似于用90公斤铁柱来加固桥梁的做法,相比起这些水利工程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像桥梁这样的小型工程,数量只会更多,而使用到的铁柱也会数以百计。

这些项目也确实在灌溉农田、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秦始皇把自己的统治称为“水德之始”,修建了灵渠,只不过秦王朝很短命。

与绵延了几百年的汉朝相比,汉武帝的水德明显更加长命。

汉武帝也开创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兴水利的高峰期。

我们只看到了那些成功的水利工程,让广大区域都变成了良田,但是却忽视了许多失败的项目。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河东渠田、褒斜道、朔方渠等水利工程就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问题。

由于设计不合理,这些失败的水利工程运行起来远远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

而从用90公斤铁柱来加固桥梁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可以推测,当时一个小型的项目就已经耗费巨大。

水利工程也不是什么立刻就能见到成效的项目,它的前期投入很是巨大。

即便是放到现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时代,一座大型的水电站前期需要的投资也是以亿为单位的,而得到回报却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何况在距离当今两千年前的汉朝,人们没有先进的技术,只能靠着人力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虽然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已经慢慢从休养生息中恢复回来,人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但是要处理长江还有黄河的水患,兴修水利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些措施都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财力。

所以后世的统治者们,对这些劳民伤财的大型工程都是三缄其口,能不兴修就尽量避免。

在给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之后,统治者为了转嫁压力,不得不提高赋税。

这样,压力就来到了广大的农民身上,增加赋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古时候的农民日子本来就不好过了,一不留神就会从自由的农民变成地主的佃农。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水利工程前期的投入,也是来自与广大的贫苦百姓。

而这根在江水中浸泡了两千多年的铁柱,同样也见证了古代农民们的艰苦日子。

价值之高

专家们对这根历史悠久的铁柱也感到极为震惊,在水中泡了两千年,居然还能保存完好。

按照常理,汉武帝时期的冶铁技术并不成熟,西汉时期仅仅是将铁器运用到了军事领域。

所以,铁器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达不到存放两千年不被腐蚀的标准。

冶铁技术真正成熟还是在南北朝时期,那时人们已经渐渐掌握了灌钢法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在此之前,人们锻造钢铁,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方法,钢铁并不能很快地融入其中。

南北朝以前生产的钢铁,一般杂质都比较多,钢铁中残渣的含量较高。

这也就导致了汉朝时期钢铁的强度、韧性、耐久性都远远比不上南北朝之后。

南北朝之后,人们渐渐将熟铁还有生铁融合在一起冶炼,得到的钢铁在各个方面都完全超过了汉代的钢铁。

所以汉武帝时期的铁柱,能够保存至今,还一直没有被流水完全锈蚀,确实也是一大奇迹。

而其他的加固桥梁的铁柱,似乎没能逃过被锈蚀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化为了灰烬。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这根铁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迄今为止中国仅仅只发现这唯一一根用做桥墩的汉代铁柱。

铁柱上还有几个文字装饰,这件历史悠久的文物,也就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物以稀为贵,因其独一无二,专家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给出的估价就在三亿元人民币。

专家们惊叹这根铁柱保存完好的同时,对其材质也很是好奇。

但是专家们却无法在不破坏这根铁柱的前提下,仔细查验这根铁柱的成分。

要想完全弄清楚就必须取样,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破坏文物,是不可取的。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铁柱对于探究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项目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它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这根铁柱被文物局妥善保存了一段时间,后来又送到了四川省博物馆安放。

从价值仅仅65元的废铁,成为了在中国独一无二、价值3亿的文物,中间的过程一波三折。

这跟铁柱也成为了四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专家们也庆幸,好在他们及时出手,否则一件珍宝不知道还要在废品回收站雪藏多少年。

要是没有文物局的成员们,被污渍掩盖的文物说不定真的要变成一堆破铜烂铁了。

而因为无知,损害文物的现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屡见不鲜。

渔民在江里捞出72厘米长铁柱,送废品站卖了65元,专家:全国唯一 - 天天要闻

许多人为了一己之私,擅自将文物据为己有,他们也没有能力将一些文物妥善保存,还拒绝上交文物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未经允许私自拆除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建筑。

而等待这些文物的命运,或是几经转手流入黑市,或是在人为因素下变成了灰烬。

但是在当前,我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些历史遗迹所承载的精神文明价值,不再以破坏古建筑为代价发展经济。

最后,也希望我们能够善待文物,尊重历史。

-完-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资讯分类资讯推荐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 天天要闻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陈建州风波牵连多位明星#近期,台湾省艺人陈建州性骚扰事件越演越烈,已经有三位女艺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涩会美眉妖娇出来指控陈建州对她们的性骚扰行为。陈建州妻子范玮琪则发文力挺老公。范玮琪发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带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 天天要闻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 天天要闻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头条创作挑战赛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记#​#电视剧向风而来行征文#​最近我右侧的眼睛好难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觉看东西不太清楚,视力下降很明显,头也晕晕的,闷闷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阳后有没有这个症状。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 天天要闻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我有一个姓于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于。老于今年五七多岁,北大毕业,清华读的硕士,北师大读的博士,妥妥的学霸。他现在是一家厅级单位的副总工,待遇也不错。在我们这些人眼里,那可是人中龙凤,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后,大家照例吹捧这位学霸朋友。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 天天要闻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街上有那种卖字画的店铺,这种店铺非常的少,因为懂画的人也少。店铺的老板是个爱画之人,不是名家的画,只要是画的好,价格合适,他也会收下,或者帮忙寄卖。王立是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画家,经常会拿一些画到店里寄卖,几百到几千的价格都有。这一天,王立又拿来一幅画,说是要寄卖。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 天天要闻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节目被网友们重新翻出来,比如《今日说法》,网友们甚至还列出了必看节目单。说到必看的“电子榨菜”,网友们纷纷调侃起了一档节目,它十分喜欢以农村口耳相传的惊悚故事为开头,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以科学的手段解释灵异现象,它就是《走近科学》。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 天天要闻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作者:朱钧贤 摄影:竹叶青“老板,还有什么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时止步,愕然的转过身来。徐文琪将手中的钢笔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视了她们一眼,道:“还有几个问题要对你讲一讲,我们饭店是食品服务性质的,首先必须要求清洁和卫生,还有的是要注意服务态度必须热情周到,使客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