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2020年08月02日22:20:09 电影 1224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和最好的人一起工作?不!要去和那些将要成为最好的人工作!”


——詹姆士·沙姆斯


本文共4166字, 阅读时间为13分钟。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或许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hams)这个名字没有李安这两个字来得如雷贯耳,但正是这一位幽默风趣且又学识渊博的美国制片人,为外语电影进入美国市场,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如今的美国人来说,外语电影已经成为了美国电影市场的一部分,而回到20年前的千禧年,彼时的美国市场对华语电影一无所知。当李安带着《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来到美国市场时,也让美国人开始意识到,在美国之外,也有有趣且经典的电影。詹姆士·沙姆斯,正是这部电影的监制及编剧之一。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李安导演电影《卧虎藏龙》美国版海报

詹姆士·沙姆斯与李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詹姆士·沙姆斯与如今的亚马逊影业的联合主席泰德·霍普一同担任了李安第一部长片电影《推手》(1991)的监制。詹姆士·沙姆斯更是作为了《推手》的编剧参与其中。如今好机器电影公司(Good Machine)也已经是著名的焦点电影公司(Foucs Features)。詹姆士虽然已经离开焦点,但是依旧作为制片人、编剧,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活跃在电影行业。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与好机器团队成员

詹姆士身处与中国有12小时时差的纽约,以远程连线的形式,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为中国电影人奉上了一堂精彩的大师班。他用自己亲身经历回应了许多青年电影人正面临的种种难题,同时也讲述了他认为的导演与制片的关系、国际合作间的种种不同模式。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可谓是获益良多。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连线设备


什么是制片人

“一个非常简单,却又极度复杂的问题”


大师班伊始,主持人问了一个许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什么是制片人?

在我们的认知中,制片人往往是一个电影制作的核心的一员。他的核心并不在于将剧本视觉化,或者引出演员的最佳表演,亦或是将所有零碎的画面拼成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一个电影制作的制片,最核心之处在于如何将这些人聚集到一处,让他们时刻保持一个高效且充满创意的状态去工作。但这无疑对一个制片人的要求是极高的,大师班上詹姆士从两个角度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制片人其实对电影制作的很多专业角度的事情一无所知。一个制片人所需要知道的是有那样一些人他们比自己知道更多关于电影制作专业的事情,并将这些人带到电影现场,让他们去制作电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制片人又应该对很多事情都有所见地,有所了解,例如如何去获得投资、例如如何去理解导演的想法,去实现他们想象中的视觉画面。”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工作照

在詹姆士的话语中,一个真正好的制片人所要把握的,恰恰是一个“度”的问题。一个真正的制片人,往往是“大智若愚”。当然,一个有着许多经验的制片人,绝不可能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只是更多的时候,正如詹姆士自己所说,他坚信制片人在很多时候需要“退后一步”(step back),将空间留给那些负责创意的工作人员。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班观众现场连线


制片人应该做什么?

“说‘不’”

“不能单纯地说‘不’”


在一个电影制作的前期筹备和拍摄现场,一个制片人又应该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虽然并没有被大师班提及,但是在詹姆士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分享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轮廓。当谈及制片人与导演之间关系的时候,詹姆士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了一个制片人在筹备及现场的工作内容——“制片人就像是摆桌子的那个人”,“一个制片人,需要在预算的范畴内将导演和他的同事们想要的东西都在现场准备好。”当然 ,不知是“幸”或“不幸”,预算永远是不够用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剧组,似乎永远会面临这个相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制片人挺身而出,说出那个“不”字。但是一个制片人,却不能单纯地说“不”——“作为制片人你也不能一直跟导演说这个不能做哪个不能做,……而是要给导演另外的一些选项,……要学会创造性的给导演一些选择,一个经常跟导演说不的制片人他很快就会产生疲劳干不下去,他无法和导演进行可持续的创意上的互动。”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在柏林电影节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会认为制片不是一个创意职能的工作岗位,而更像是一个事务性的工种,只负责将创意职能的工作人员想要的落实。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制片人说出这个“不”字后,紧随其后的是,他/她需要提出一种解决方式:从预算的角度来说,他/她需要提出一种“更便宜”的解决方法。归根究底,这依旧在考验一个制片人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对拍摄经验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如何“与一个人,或一群人去沟通”的能力。

到了拍摄现场,当现场的控制都交给了第一副导演(First AD,国内亦有执行导演的称呼),制片人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并不是这样的,相反,制片人要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之后场景的再确认,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这也在不断考验一个制片人的远见以及变通能力。詹姆士在大师班上对比编剧与制片人两者工作时说,“在做制片人的时候,你的工作就是救火队员;而编剧在更多时候则是思考,直到有人威胁说要起诉你了,因为你答应别人的还没有交稿。”


致青年电影人

“向周围看,而不是向上看”


当被问起刚刚走出学校的青年电影人该如何真正地踏入这个“圈子”,或者说,青年导演应该如何成功地拍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时,詹姆士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向周围看,而不是向上看。”

在他看来,一个想要真正踏入电影行业的青年电影人他所需要的并不是即刻的名利与关注,而是可以永远陪着走下去且志同道合的人。他鼓励年轻的创作者,永远不要试图去猜测“观众想要什么”,而是应当去遵循自我,但同时,与自己身边同样在寻求机会的青年人不断交流,既要去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要去理解他人所想要表达的。

对于青年制片人来说,亦是如此。在刚刚起步的时候,最重要的或许并不是急于向业界的前辈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应当去发掘,寻找与自己处在同样阶段,但是对事物有着独立见解的年轻创作者。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在201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ale Talents讲座现场和伦敦电影学院前总监本·吉布森(左一)合影


201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Berlinale Talents的一场主题为“The States of Mistakes”(关于犯错的那些事儿)的讲座上,詹姆士做出了一篇长达一个小时的“反鸡汤”式演讲。在演讲中,詹姆士将一些习以为常的“金句”,说成了是“确实是非常棒的建议,但是同时也是无比糟糕的建议。”

在与主持人本·吉布森(Ben Gibson)的交谈中,他邀请本·吉布森说出一个让他感觉自己获益良多的建议。本说了一个从一位BBC著名制片人得到的建议:“找到那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并让他们与自己合作。”詹姆士表示,这确实是一条很好的建议,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电影人来说,这又是一条非常糟糕的建议。在他看来,青年电影人并不应当单纯的去追求那些已经有所建树的成功人士,而是应当放眼与自己同一个阶段的人。他们虽然在专业程度上不及那些有建树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中会有一些人拥有创作的火花,拥有相互支持和共同领导的能力,并且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会丰富自己的世界观,这样的人才能够和你一同成长进步。在这场讲座中,詹姆士旨在让所有人可以更辩证、或者说是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些事物与言论。他说道——

“和最好的人一起工作?

不!要去和那些将要成为最好的人工作!”

(Only work with the best people?

No! Only work with the poeple who are going to be the best!)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在Berlinale Talents讲座现场


谈及技术

“追求重归童年纯真的惊艳”


在大师班上,主持人也同样提起了李安导演,并询问了詹姆斯对李安近些年不断在技术上追求创新的看法。他表示,自己非常理解李安的追求,他说:“李安导演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建树的导演,然而他还在追求希望能够让他的下一部电影继续给观众们带来第一次看电影那种孩子眼里看到的惊艳,我们仍然都希望看到下一部电影的时候能够重归那个童年纯真的惊艳。李安导演通过技术来探索这些新鲜且能够给更多观众带来惊艳感的努力,是走在了所有其他人的前面。”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在BAFTA讲座现场

对于詹姆士也好,对于李安也好,他们似乎永远都无法忘记自己被大银幕所震撼的瞬间。詹姆士在BAFTA的一场对谈中曾说起自己是如何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表示,在自己很年轻的时候,还只有黑白电视机,而当时电影已经采用了所谓的“Technicolor”技术(即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一种特殊棱镜,使电影的红、绿、蓝三种通道,分别映射在三条胶片上,并在后期中,通过反相等一系列手法还原出真实色彩)。因此,在大银幕上呈现的电影与电视机上所产生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且充满了艳丽色彩。这对于年轻的詹姆士来说是极大的冲击。他至今无法忘却这种冲击。对于我们这一批90后来说,这种冲击好比詹姆斯·卡梅伦(James Cameron)的《阿凡达》(Avatar, 2009)——让观众猛然意识到一部电影可以如此立体,仿佛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三维世界。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与李安合影

如今,当李安导演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和《双子杀手》(Gemini Man, 2019)展现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的新技术时,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新的行业标准正在形成。或许,李安导演并不仅仅是为了确立下一代的“行业新准则”,他更多的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媒介。或许在未来,电影真的有可能突破大银幕的边框,真正在黑匣子里为我们构建一个世界,甚至是一个可互动的世界。到那时,电影仍会是电影,但却超越电影。


后记

“做最好的观众”


在大师班的最后,主持人与詹姆士聊起了目前正在制作的一部传奇电影《封神》(2020)。在这部系列电影中,詹姆士担纲剧本顾问。虽然詹姆士曾说,他本人非常不喜欢写作,他自己更喜欢写作完成后的瞬间。但是对于一个国际制作来说,他的加入给《封神》带来更独特的视角。提及此,詹姆士的经验是:“做最好的观众”,要有一种“主动的无知”的状态。虽然听起来荒谬,但是对于许多有着国际电影制作经验的人来说,这个词或许恰好形容了国际间合作的一种状态。这个词,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无知,是指最初接下项目时,作为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人,他对于在东方语境下构建的《封神》故事一无所知,故而需要提问和了解一些与自己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而在同时,“电影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即使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他依然可以去享受电影制作、创作的过程。在这期间,就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被绑缚了手脚,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去提供创作者需要的帮助。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在电影拍摄现场

或许,对于有留学经验的青年电影人来说,这样的感触更深。抵达一个海外院校时,对于一切都是陌生的,不同的文化和社交方式,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不同的故事和叙事方式。在通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不断交流,一部部电影就这样被制作出来。其中最有趣的便是,即使是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的不同故事,一部真正好的电影/短片/纪录片,往往可以获得所有人的情感共鸣和呼应。这也就恰恰又一次体现了电影,作为一门语言,其与众不同之处:它没有固定的语法和发音,但是当一个创作团队有效地运用了这一门语言后,所有人都被联结在了一起。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詹姆士·沙姆斯

在如今这个特殊情况下,国境线似乎比往日尤为清晰,但是却又十分模糊。人们虽然无法面对面的交流接触,但是通过网络和全新的技术手段,我们依旧得以互相看见和交流。在这样的情形下,电影的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詹姆士表示,“电影有一种团结人,团结国家的力量。”即使在如今,进入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了人们消遣最末的选择,但是詹姆士依旧相信,“人们最深刻的愿望就是和其他人在一起”。而当这种愿望强大到足够程度的时候,电影的光辉也将必然闪现。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directed by

Feature 专栏 | 李安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大师班随堂笔记 - 天天要闻

电影分类资讯推荐

美术微课视频怎么做?教你轻松制作动画视频 | 万彩动画大师 - 天天要闻

美术微课视频怎么做?教你轻松制作动画视频 | 万彩动画大师

美术微课视频怎么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经成为教学生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术老师也要开始制作微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素养,今天就来教大家怎么制作一个生动的美术微课视频。软件:万彩动画大师,能帮助你轻松制作出各种精彩的动画视频,做动画就像做PPT一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