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一下让印度高度自信的“阿斯特拉”空空导弹

这两天我们都知道印度方面报道说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在研究了霹雳15E的残件后得出了霹雳15E在技术层面上算不上先进,还赶不上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MK2型和MK3型空空导弹的报道。那么我们今天就简单说一下印度目前最强的国产中距空空导弹——阿斯特拉。

阿斯特拉,英文为:ASTRA,源自梵语:अस्त्र,意为“法宝”,名字倒是很有意思。

阿斯特拉空空导弹是印度自行研制的中距空空导弹,虽然印度装备的中距空空导弹不少,包括很早就用于SU30MKI的R-27R-77,近来用于幻影2000阵风的MICA和流星(还未交付实弹)等,但印度显然也是有追求的国家,所以还是在各个领域追求自给自足,而阿斯特拉空空导弹也是“印度制造”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导弹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负责研发,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BDL)负责生产。

“阿斯特拉”项目起源于1982年印度政府提出一项名为综合制导导弹发展项目(IGMDP)的计划,在1990年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1998年在印度航空展上首次亮相(当时还没有批准项目),一直到2003年DRDO完成首次地面试验后,2004年印度政府才正式批准了这个项目,看来印度政府也害怕是这些公司吹牛逼。

早期的地面发射测试

早期的设计中,阿斯特拉拥有一个极其巨大的接近长方形的主弹翼,几乎可以肯定参考了它们常用的R-77,甚至可能就是请的俄罗斯设计团队,不过后来在测试发现设计缺陷很大,高空的表现很差,因此在2006年左右进行重新设计,对主弹翼进行了缩短加宽处理。但重新设计后的仍然出现了翼面干扰的问题,于是在2013年再度重新设计,对控制、制导和推进系统也进行了重新配置。

早期试验阶段的设计

改进后的批量版本

2014年完成首次空中试射,2017年9月在孟加拉湾上空进行了密集的测试,连续7次试射均成功命中了不同的靶标,但有消息披露,其实“阿斯特拉”的首发命中率不到70%。

SU30MKI测试ASTRA MK1

2019年“阿斯特拉”在测试中甚至创下110公里命中记录(声称,有报道说事实上是90公里),但对此,印度空军并不是很买账,前空军中将乔普拉就曾经表示印度空军更愿意使用R-77,因为阿斯特拉还需要做更多极端环境测试。

阿斯特拉的量产MK1型长3570毫米,直径178毫米,重量154千克采用中段惯性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寻制导模式,早期版本的迎头攻击最大距离为80公里,批量版本达到110公里。其主动雷达导引头为Ku波段脉冲多普勒主动雷达导引头,最大视距25公里,由俄罗斯设计,早期由俄罗斯制造,后来生产线转移到了印度进行制造,但本土制造的导引头在2022年才开始装弹测试。

MK1型的战斗部比较常规,是采用近炸引信的破片战斗部。发动机也是常规的无烟固体火箭发动机,最高速度可以达到4.5马赫。从上面这些数据上来看,“阿斯特拉”MK1型的的作战能力接近AIM-120B的,这对于印度来说已经非常好了。

但是,凡事都怕一个但是。“阿斯特拉”Mk1型一直到2020年才正式进入服役,装备了部分苏-30MKI“光辉”战斗机,前后“精心”打磨历时20多年,其打磨细度与其目标载机之一的“光辉”不相伯仲,所以尽管印度人自己非常兴奋,认为“阿斯特拉”MK1不愧是我印度出品的“上乘精品”,但依然不得不面对“阿斯特拉”MK1服役就“大大落后”的惨痛现实,只能说有点生不逢时,如果早15年服役,何愁不能成为一代名弹呢?可叹既生“阿”,何生“其他那么多先进导弹”?

更为悲痛的是即使量产后的“阿斯特拉”Mk1型也还得面对一个产能问题,因为它的产能也极其夸张,月产能竟然高达8枚,虽然超过了全球90%以上的国家,但是在真正生产空空导弹的几个主要国家里面,这是垫底的。并且,直到量产,“阿斯特拉”MK1也没有解决国产化的问题,不少部件还高度依赖进口,比如乌克兰产的火箭发动机燃料和英国产的导弹制导芯片,当然,这对印度来说,或许根本也不是什么问题,印度自有国情如此……

“阿斯特拉”Mk1型成熟以后,DRDO开始以其为基础改装地空/舰空导弹,即“VL-SRSAM垂直发射短程地空导弹”。当然,这个项目目前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不过看上去,进展还可以。

但是实在的,这个VL-SRSAM的数值偏低,各方面都乏善可陈,就不多说了。但重点要提一点的就是,这个VL-SRSAM的弹型做了大幅度调整,虽然是MK1的基础上做的修改,但这个修改还带出来另一个成果——“阿斯特拉”Mk2。

对于“阿斯特拉”Mk1型服役及大大落后的情况,其实DRDO早有预判(不管对外宣传时有多嘴硬,自己心中其实是明白的)!

所以在Mk1型还没有批产之前,DRDO就提前做出远期规划,早早开始了改进型MK2的研发。MK2型简单来理解就是四个大点的升级:加长(弹体和射程都加长)、激光近炸引信、双脉冲火箭发动机、AESA导引头。

2025年班加罗尔航展上展示的阿斯特拉MK1和MK2,MK2的尺寸增大不少。

后三点其实就是霹雳-15早就已经实现的技术(当然弹头部分的技术是印度无法企及的),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和AESA导引头却是美国当时都没有实现技术,所以,印度人的“野望”还是一如既往的“野”,只能说,印度人的胆子,从来都够大。

“阿斯特拉”Mk2型的最大射程达到130至160千米,说实话,非常一般,放在今天这个数据基本上在全球同品类中是垫底的存在,然而即使如此,MK2至今在做测试。

它不是在测试就是在测试的路上。因为Mk2型采用的印度国产的AMP生产的Ku波段AESA主动雷达导引头在技术表现和生产表现封面并不稳定,该导引头天线孔径140mm,有164个Ku波段T/R模块(相比之下霹雳15E都有192个)。而双脉冲发动机目前印度想要实现要量产更是困难重重的,只能通过实验室进行小批量组装,并且测试中导弹的飞行速度似乎存在较大的问题。

所以MK2计划在2027年左右量产服役的这个时间节点就很难说,当然如果他们“口嫌体直正”,认认真真的研究霹雳15E的残件,说不定能获得一些启发。

这里顺带还要提一下,因为目前还没有看到印度装备的战斗机里有哪一款的火控雷达能够支持MK2以及后续MK3的最大射程,而它们也没有双向数据链,所以这个最大射程怎么才能变成有效射程,目前一时还难以弄明白。

最近几年,印度又开始跟踪全球最先进的超视距空空导弹和技术,极具预见性的提出了MK3型,后来重新赋予了一个新名字“Gandiva”,源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把神弓,寓意是很好的。

Gandiva的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的340公里,但这次DRDO在宣传上稍微“真诚”了一点,竟然标出了这个340公里的发射高度是20公里,那么按照一般的10公里发射高度/载机1.2马赫速度/迎头射击的标准来测算,其最大射程顶多达到220公里。

Gandiva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类似“流星”空空导弹的固体冲压发动机,导弹巡航速度在0.8-2.2马赫,末端加速可以达到2.0-3.6马赫,说实在的,有点弱。而且,这个发动机印度目前是搞不了,不知道印度什么时候能和欧洲的供应商谈好。不过,印度还有另外一手准备,它们在购买阵风的同时,进口了“流星”空空导弹,等“流星”交付了,MK3的发动机就有机会推动了,不过也不好说,印度这方面的制造水平可能够呛。毕竟折腾了几年,至今Gandiva才完成两次试射。

所以,总的来说,DRDO对“霹雳15E”的研究结论,笔者表示非常认同和理解,毕竟理论上,印度用在“阿斯特拉”MK2的技术和计划用在MK3上的技术确实都是先进的,完全没有必要抄袭“PL-15E”的技术。当然如果确实最后不能批量生产出来,那这和DRDO又有什么关系?肯定是空军的预算不够,肯定是生产单位的技术太差!反正DRDO,是不可能有问题的!

附:“阿斯特拉”三型导弹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