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越南方向一路虎扑猛进之时,中国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正面临着一个天大的难题。
越南靠近中国的北部地区,山高林茂,而山地和林地这两种地形,恰恰是装甲部队的“天敌”。
所以,当战争打响以后,原本在北方平原上横冲直撞的中国坦克,刚刚进入越南北部,便如猛兽入笼般,百般武艺难以实战不说,更遭遇了越南军队的集火攻击。甚至有消息称,开战四天,中国坦克战损近九成。
而很多当年参与作战的士兵也对越南人的反坦克战术记忆犹新,这些越南士兵,仅靠地雷陷阱和苏联援助的火箭筒,就能给中国军队造成致命的杀伤,一度让中国军人忌惮不已。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坦克兵)
越南的“绝招”
那么面对这样的状况,中国的装甲兵们,又是如何破局的呢?
首先来看看,越南到底是如何对付坦克的。他们靠的“绝招”就是地形绞杀,这主要依赖于山地丛林中的两大天然屏障。
第一个屏障,就是越北山地的“死亡陷阱”。高平、谅山一带平均海拔800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暗河与陡坡密布,地形十分复杂。
(中越边境以山区为主)
在这样的地形下机动,坦克稍有不慎,就会因履带打滑陷入岩缝,动弹不得,成为越军的固定靶。再加上越北山地地形复杂,多呈现两山高峙、中间夹道的态势,是埋设陷阱、设伏杀敌的绝佳之地。
越南人只需要在中国装甲兵的必经道路上(装甲部队在山区机动,必须使用山区的公路)设置陷阱,便能让中国的开路坦克陷入其中,进而在公路上制造拥堵。
此时此刻,越南人便能利用山地间部署的火力,给解放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损坏的坦克)
第二个屏障,名为丛林的“绿色地狱”。越南东北部树林覆盖率极高,能见度极低,坦克观察窗视野严重受限。
当时在战场上,就有部队的轻型坦克因为视野受阻,而误入反坦克壕,被越军用反坦克炮与40火箭筒围攻,最终车组全员阵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同时为了获得更合适的视野,坦克车长不得不露头进行指挥,这本是坦克指挥的兵家大忌,因为车长一旦露天,便容易遭受对方的集火,从而损失指挥链条,但出于无奈,只得照做。
(参战的中国坦克兵)
美法的教训
其实,中国军队遇到的困难,当年的法军、美军也曾遇到过。
二战结束后,曾灰头土脸从东南亚地区离开的法军曾尝试重回越南。结果法国人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因受限于越南的特殊地形,直接被打得溃不成军。
(被越南人俘虏的法军)
法国人走后,美军吸取了法军教训,开始大量使用轻型坦克,试图以轻量化适应丛林战场环境。结果这些轻型坦克,先是因为履带无法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频繁断裂,直接沦为越南的活靶子,后又因为坦克的铝合金装甲较薄,连抵抗伤害都无法做到,直接送了无数美军士兵归西。
更致命的是,因为越南气候湿热,轻型坦克使用的全可燃药筒弹药受潮后易在车内爆燃,引得美军坦克兵自嘲“开的是移动火葬场”。
(美军曾在越南使用过的M551A1“谢里登”轻型坦克)
直到后来,美国人又祭出了中型坦克,才堪堪改变了局面,但这些中型坦克,因为吨位较大,难以深入一线,只能在城市和要塞守备区,作为炮台使用,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屈才。
由此可见,坦克在越南的水土不服。
(美军在当时使用的中型坦克)
中国的破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军盲也能看出,中国的装甲部队必须改变作战思路。毕竟,中国装甲部队长期以苏联机械化兵团为假想敌进行演练,惯用“坦克集群和步兵协同”的快速冲击。
但在越北,这样的战术却因地形割裂而彻底失效。步兵被茂密植被阻隔,无法及时清除反坦克火力点,导致坦克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最终被越南军队集火,而坦克阵亡后,步兵又因为没有坦克的火力支援,损失惨重。
(中国军队的坦克)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军队到底是如何改变了这番局面的呢?
首先就是优化了布坦协同战术。越南人惯常对付中国的办法,就是运用山地丛林对坦克的限制,加上步兵的灵活性,给予坦克杀伤。
他们将民兵与特工队混编,形成由伪装成村民的侦察兵、埋设地雷的工兵和反坦克小组组成的立体伏击网。
就比如在广西前线,越军特工队用竹竿绑炸药包的土办法,在50米内贴近中国坦克,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极大伤亡。
(越南的游击队)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军队选择将坦克编入步兵战斗群,进行机动。坦克主炮与并列机枪提供中远程火力压制,步兵以班组为单位前出清除反坦克火力点,形成火力 - 掩护的闭环链条,打消了越南人贴身偷袭的念头。
同时中国军队加大了对工兵的使用力度,就比如某集团军坦克团在穿插行动中,以59式坦克搭载工兵爆破队,一边险道突袭,一边利用工兵破坏越军屏障,打破越军防御节奏。
(中国军队的坦克)
还有创造性地使用坦克载运民兵战术。每辆坦克搭载多名民兵,利用坦克装甲防护接近越军据点,民兵携带炸药包、喷火器实施清剿。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被越南人发现围攻,中国装甲兵还就地取材,用泥浆、树皮、棕榈叶对坦克进行“热带迷彩改造”,成功的躲避了追杀。
(中国军队的坦克)
靠着这样的几种方式,中国军队的坦克伤亡率由此大幅下降,并在战场给了越南人多次致命打击。
可以说,1979年的越北丛林,是中国装甲兵的“成人礼”,它用实际证明,装甲兵的胜负不仅取决于钢铁与火药,更在于对地形的敬畏与战术的革新。
(解放军装甲部队)
从法军溃败到美军折戟,再到中国装甲兵的突围,这些战争留给世界的经验是,当装备遭遇极大劣势时,能够发挥它战斗力的,永远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那以后,中国装甲兵的字典里,永远删除了“地形限制”四个字。
参考资料:
1、凤凰网《对越自卫反击战高平战役:解放军数百辆坦克为何寸步难行?》
2、凤凰网《回顾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坦克被越军包围,部队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