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张学良的亲信,内战时期坚决不上阵,新中国成立还担任要职

近代中国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上,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代表的奉系东北军势力一度是一支重要的军政力量,曾一度控制了半个中国。

奉系的兴盛不仅仅取决于东北地区的富饶,更和张氏父子对人才的重视有关,在他们执掌东北的十几年间,他们广袤的招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加入其军政集团效力,这其中,出身广西的何柱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01

何柱国1897年出生于广西容县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何继福以贩马为生,为家庭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因此,何柱国从小就接受到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并在上学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天赋,10岁时,已经能背诵许多《四书》中的名篇。

但“自古雄才多磨难”,在他幼时,父母相继去世,很小的时候,何柱国就成了孤儿。民国成立后,广东地方政府大兴军事教育,何柱国遂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后来又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

1917年,20岁的何柱国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主修骑兵,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功绩的起点。在保定军校毕业后,何柱国更是因表现优异,获得了北洋政府的资助,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回国后,他在保定军校任教职。

1922年,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惨败,损兵超过两万。痛定思痛的他反思战败原因时,认为奉军军官普遍缺乏正规军校教育,无执行力是战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张作霖下决心整顿起东北的军事教育,并以其子张学良为东北陆军讲武堂的监督,从日本和其他派系的军事系统中大肆招徕人才,何柱国也在此时接受了奉系的邀请,来到东北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兼骑兵科主任。

02

在东北任职期间,何柱国以其专业的军事素养和严谨的军人作风,迅速赢得张氏父子的信任与好感,以广西人的身份迅速跻身于奉系高级军官的行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作为奉军联合司令部作战参谋的何以其出色的职业素质为奉军赢得最终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得到奉系高层的赏识,晋升上校,并担任了主力作战部队的团长。

1927年,何柱国晋升为旅长,1928年晋升为陆军中将,正式成为了奉军的高级将领。此后东北易帜,但何的地位也并未受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退出东北。何柱国被命令率部防守山海关和长城一线。在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他站出来,大声疾呼“中国必须抵抗!”,并率部对日军对山海关的进犯进行了回击。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时任57军军长的何柱国率兵在山海关再次进行了坚决的抗击,并一度击退日军,造成其较大伤亡,但在战斗的第二天,面对日军的海空立体火力和4000余人的优势兵力,守军1300余人不得不退出战斗,山海关沦陷,意味着华北已门户洞开。

此后,何柱国曾被派往江西“剿共”前线,但他不愿同红军作战,对于“剿共”任务,只是敷衍了事。西安事变时,他坚决支持张学良将军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为事件最终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


抗战爆发后,何柱国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务,在华北和华中一带坚持对日作战,并注意和八路军、新四军的配合,还曾经两度到访延安,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作风令他钦佩,这也奠定了他日后抛弃蒋集团的基础。

03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为了和共产党争夺东北,大批东北军元老如马占山、张作相等都被启用。何柱国也被任命为东北行辕参谋总长,但实际上并无实权,无非是蒋利用其东北军元老的名号意欲争夺东北的手段,对此何柱国也心知肚明,因此他坚持不上任,还转为了预备役,以示其“不打内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何柱国将军还曾致电表示祝贺,此后,留在大陆的他受到了人民的优待,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85年去世。

何柱国将军,出生于清末民族危亡时,成长于民国军阀奋战时,立功于抗战斗争时,最终终老于新时代的共和国,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哪个时代很多仁人志士的缩影和写照,无愧于“柱国”两字的名字,是那个特殊时期的“国之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