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2020年06月10日05:48:06 军事 1046

1950年11月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一周后,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没有空中作战力量,制空权牢牢掌握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手中,因此苏联空军为了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作战,也派出了大量空军部队秘密参战,同时也向中国军队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米格战机来组建中国自己的航空师。

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 天天要闻

1951年中期以后,中国与苏联空军米格-15战斗机多次与联合国战机交战,并且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与之激战,给联合国军空军部队造成了巨大损失,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这也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空战的区域。为避免因苏联参战而扩大战事,美国当时对苏联空军参战采取了沉默态度,当时美国国防部长范登堡在发布会上解释道:“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

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 天天要闻

强大的联合国军空军部队为何会在米格走廊空域始终无法夺取制空权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那些神秘而精锐的苏联东欧地区飞行员了。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并且严令要求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并严格限制其飞行员作战区域。其指挥官为二战苏联空战英雄阔日杜布,许多苏联飞行员都经历过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作战经验极为丰富。

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 天天要闻

实际上苏联空军的指挥系统独立于中国军队,但是主要机场仍在中国境内位于安东附近。那里距离鸭绿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联合国军战机占有很大优势。此外,美军也明文禁止其空军单位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因此绝大多数的时间内,这些机场的中苏米格战机可以自由起降与集结。美军飞行员曾经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在鸭绿江附近空域巡逻时能够远远看到中国境内机场的战斗机正在循序起飞而无法攻击,而中苏米格战机编队完毕之后可以马上以高度优势与美军进行空战。尽管斯大林要求苏军参战部队严格保密,但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就通过监听无线电通讯得知苏联空军的介入,不过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

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 天天要闻

米格走廊就像一个古代角斗场一样,在这个有限区域内大多数空战都在此发生,因为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显示其并没有失去对该地区制空权的掌握,而苏联与中国对于南下建立前进机场的意愿也不高,所以也造成了双方都会到这个区域进行空战,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以双方需要飞行的距离来看,美军的主力战机F-86平均停留时间在20分钟左右,从战果上来看,美军的确也压制住了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使用制空权的能力。然而经过长时间交锋,美军试图以轰炸切断中国军队运输线的战略企图却最终也未能实现。可以说交战双方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胜利者。

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 天天要闻

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在整个战争期间,先后有12个苏联空军师投入了空战,轮番参战的空军人数总计为72000人,1952年最多时达到25000-26000人。苏联空军的歼击机总共击落了1097架敌机,高射炮兵总共击落了212架敌机。根据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统计数字,苏联航空兵在朝鲜战场损失了335架飞机和120名飞行员。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军人的总的损失为299人。

米格走廊: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防线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在朝鲜战场上能够五战五捷取得胜利,与中苏空军部队的英勇参战密不可分,米格走廊的形成极大的保障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线的畅通,保证了志愿军作战物资的充足供应,为取得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俄乌冲突中的德国援乌武器与俄罗斯警告 - 天天要闻

俄乌冲突中的德国援乌武器与俄罗斯警告

德国援乌武器引发俄罗斯强硬警告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德国援乌武器问题成为焦点 。近日,俄罗斯媒体发出警告,如果德国提供给乌克兰的“金牛座”巡航导弹被用于攻击莫斯科,俄罗斯将视其为“德国参战”,并可能对柏林实施直接打击,甚至摧毁德国境内的导弹生产
美国人很郁闷,美元收割全球却唯独拿中国没办法,打又打不过 - 天天要闻

美国人很郁闷,美元收割全球却唯独拿中国没办法,打又打不过

美国人挺郁闷的。美元作为全球最牛的货币,几十年来帮美国在全世界呼风唤雨,想怎么收割就怎么收割。可偏偏到了中国这儿,美元的威力像是被下了降头,怎么使劲都拿中国没办法。更别提军事上,美国虽然号称世界老大,但跟中国打起来还真不一定能占上风。这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