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罕见的在安理会表态,希望胡塞不要再打西方的商船了,背后的人情世故拿捏得死死的。
红海危机升级,中国为何突然 “亮剑”?
自从以色列在加沙搞事,胡塞武装就像开了 “复仇挂”,不仅对以色列本土发动袭击,还封锁红海航道,专门盯着挂以色列旗或者去以色列的商船下手。
这招 “海上游击战” 直接让全球航运成本飙升,欧洲的超市货架都差点空了。中国这次一反常态,在安理会直接点名胡塞,要求他们停止袭击。
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的发言堪称教科书级外交话术:一方面谴责胡塞违反国际法,面把红海危机和加沙冲突挂钩,强调要解决问题就得先让以色列停手。
这波操作就像在说:“你们打架可以,但别把马路堵了,大家还要过日子呢。”其实中国早有伏笔。
2024 年 3 月,中国籍油轮黄埔号在红海被胡塞误击,虽然没造成伤亡,但外交部当时就警告袭扰民船不可取。这次直接安理会喊话,既是给胡塞划红线,也是给国际社会递话:中国不是软柿子,但也不会放任局势失控。
胡塞武装背后的 “棋手” 是谁?
胡塞敢在红海横着走,背后离不开伊朗的支持。从导弹技术到战术指导,伊朗对胡塞的 “手把手教学” 堪称 “中东版军事网课”。
2025 年 6 月,胡塞袭击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导弹,就是和伊朗协调后发射的。这种 “代理人战争” 模式,让伊朗既能恶心以色列,又不用直接下场。
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就像 “塑料兄弟花”,既有合作又有博弈。一方面,中国需要伊朗的石油和地缘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伊朗在中东闹得太出格。
这次警告胡塞,其实也是给伊朗递话:“兄弟,你家小弟玩得有点过火了,该管管了。”胡塞对中国船只一直 “网开一面”。
2025 年 7 月,胡塞击沉希腊货轮永恒 C号时,特意强调只针对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这种默契背后,既有中国在中东的中立形象,也有胡塞对中国能源进口的依赖,毕竟中国是也门石油的重要买家。
中国警告背后的 “人情世故”
中国这次出手,表面上是维护航道安全,实则算的是经济账和政治账的 “复式记账法”。
红海承担了全球 10% 的石油贸易和 8% 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而中国从中东进口的能源占总进口量的 38%。一旦红海航道瘫痪,中国的能源供应链将遭受重创。
2024年红海危机最严重时,全球 74% 的集装箱船被迫绕行好望角,航运成本暴涨 3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中国一直倡导 “全球安全倡议”,这次安理会表态正好展示其 “负责任大国” 形象。更妙的是,中国把红海危机和加沙问题绑定,既批评了胡塞,又敲打了以色列和美国,堪称 “一箭三雕”。
正如耿爽所说:“加沙的战火不熄,红海的危机难平。”此外,中国还在玩 “平衡术”。一方面和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合作推动也门和谈;另一方面通过 “一带一路” 加强与中东的经济绑定。这种 “不选边站队” 的策略,让中国在中东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全球航运困局,中国如何破局?
中国不仅在安理会喊话,还私下与伊朗、沙特等国沟通,推动建立 “红海安全对话机制”。2025 年 5 月,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为也门问题解决埋下伏笔。
中国通过增加对也门的人道援助,换取胡塞对中国商船的 “特别待遇”。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也门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同比增长 25%,而中国商船在红海的通行率高达 99%。
中国海军第 46 批护航编队在红海执行独立护航任务,既不加入西方联盟,也不针对胡塞,而是以 “国际警察” 姿态维护航道安全。这种 “非对抗性存在” 让中国在红海危机中赢得了更多尊重。
中国还在玩 “心理战”。当西方商船纷纷挂起五星红旗求保护时,中国国防部回应:“公道自在人心。” 这种 “无形威慑” 比航母舰队更有杀伤力。
结语
中国这次警告胡塞,表面看是 “路见不平一声吼”,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地缘政治博弈。通过平衡各方利益、打经济牌、玩外交话术,中国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展现了大国担当。
胡塞武装的 “红海游击战” 短期内难停,但中国的介入已经让局势出现微妙变化。正如基辛格所言:“中国作为和平缔造者的出现,改变了国际外交的职权范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的 “人情世故” 拿捏术,或许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信息来源:中方敦促也门胡塞武装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动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