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又见到您了,我的救命恩人!”7月9日上午,浦东合庆镇跃丰村委会办公室,上演了一场特殊的久别重逢。88岁的志愿军老兵顾菊康与76岁的徐耀明紧紧拥抱在一起,前者是医生,后者是他从猪圈里救下的垂死少年,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达60年,关于医者仁心与时代变迁的动人故事。
初见病困猪圈14年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根据“六二六指示”,上海医疗系统迅速动员,组织医疗工作者下乡行医缓解农民看病难,其中就包括志愿军老兵、退役军医顾菊康,他在赴朝参战回国后就成了一名医生。
彼时,顾菊康只有28岁,跟随着一支16人的医疗小队进入浦东川沙县合庆公社蹲点。11月20日在一次下乡走访中,他在一家农户的猪圈里发现了一个孩子。“怎么会有人让孩子跑到猪圈里去?”顾菊康当时觉得很奇怪,走近查看后,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眼前的孩子衣不遮体,浑身长满脓疮,恶臭难闻,蛆虫在伤口上爬来爬去,一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非常瘦小。顾菊康和同伴连忙把他从猪圈扶出,打了一盆井水帮他冲洗,询问他是怎么回事。

少年说,自己名叫徐耀明,17岁,从3岁开始得了一种怪病。开始是腿部长疮无法自愈,后来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浑身感染苦不堪言。父母开始也曾带他四处求医,但一直无法根治,被告知要治愈至少需要100元,这在当时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无法承受的巨款。这家人本来经济情况就不好,又有四个儿子要养活,无奈之下只能放弃治疗,让徐耀明听天由命。
10多年来,徐耀明基本无人过问,因为伤口散发异味不能呆在家里,他就整天和猪蜷卧在一起,吃点猪食泔水。但生命力顽强的他硬是扛了下来,一直撑到17岁,眼看病情越发严重,就要撑不下去时,他遇到生命中最大的贵人。
治疗一个多月痊愈
听完少年的讲述,顾菊康沉默了,他在朝鲜战场上救人无数,也没有看到过感染如此严重的伤口。出于身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他决心要拯救眼前的少年。
在把徐耀明带回诊所后,顾菊康用温水洗净伤口、清理蛆虫脓液,再敷药包扎。经过团队医生会诊,确定徐耀明最大的问题是腿部骨髓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如不治疗轻则截肢重则丧命。因为考虑到徐家承受不起巨额治疗费用,他和一位团队内的外科医生在当地人民公社卫生所搭了一个简易手术室,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了一场几乎免费的公益手术。
手术很成功,虽然后来少年稍微有些跛脚,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为了帮助徐耀明康复,顾菊康在自己宿舍床边给他搭了一张小床,全天悉心照顾,就这样治疗了一个多月,十多年溃烂的伤口终于愈合。
在出院前几天,公社在广场播放电影。得知徐耀明从来就没有看过,顾菊康把他放在一个靠背椅上,一路背到露天放映场。回忆起这一幕,徐耀明说,这是他出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刻,甚至感觉都不太真实,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从此以后,他会这样对人们描述这段起死回生的经历:“是毛主席把顾医生带到了我的身边!”
失联盼再见到恩人
随着医疗下乡工作结束,两人逐渐失去联系,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顾菊康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徐耀明康复后,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勤劳致富,生活蒸蒸日上,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积极分子,后来还娶妻生子。家人们也对他格外照顾。但徐耀明心中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再见到救命恩人!只是在通信不便的年代,失联往往就意味着永别。
时间来到1981年,顾菊康的哥哥在一个名为《青年一代》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讲述了弟弟传奇的人生经历,从烽火硝烟的战场,到国内医疗战线,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甚至还在下乡行医中救了一位快病死的孩子。
这篇文章很是感人,被当时川沙一家工厂的负责人看到了,他正是徐耀明的厂长。在向徐耀明确认文中的人物就是他后,这位厂长帮助不识字的徐耀明代笔,写了一篇同样真挚动人的回应文章《我终于找到了恩人》,投稿《青年一代》并被采用。两人通过杂志,完成了一次神奇的隔空互动。

在杂志编辑部的帮助下,徐耀明来到市区找到顾菊康,告诉他自己过得很好,再三拜谢他的救命之恩。顾菊康则说不用感谢,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两人互换了联系方式。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又一次失联了,等待下一次重逢的时间长达44年。
重逢再续医患情缘
今年7月1日建党节,一个名为“百将公益红色宣讲团”的公益组织,来到了浦东新区合庆镇建光村,为村民们上一堂党课。该组织的参与者许多都是老兵、老党员、老劳模等,其中就包括已经88岁的顾菊康。
授课完成后,顾菊康对村书记蔡瑜华说:“合庆我来过,应该在你们隔壁的跃丰村,还救过一位小孩,现在估摸着他应该已经70多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他?”蔡瑜华在听完这一故事后非常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帮忙找人,当晚就得到消息,徐耀明找到了,44年来他也一直盼望着与救命恩人重逢。
两人相约在7月9日见面,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初次见面还是风华正茂,转眼都已白发苍苍。两位老人似有千言万语,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紧紧握着手。徐耀明的兄嫂也都到场,代表家族对顾菊康表达了深深的感谢——如果没有顾菊康的出现,徐家人如今心头都会有一道过不去的坎。
说起当年被家人放弃,徐耀明说他并不介意——他理解父母已经尽力,在当时的上海农村,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和现在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不能以如今的标准来对标当年的无奈。

两位老人行走在跃丰村重回旧地,眼前的村庄早已是沧海桑田,当年的破草房全都变成了漂亮的小楼,干净、整洁、富足。“还记得吗?您就是在这里找到我的。”指着一个漂亮的丝瓜架,徐耀明说这就是当年的猪圈,他们相识的地方。两位老人在这里合影留念,后方就是徐耀明的祖屋,得益于农村政策和家人帮衬,他已经有好几套这样漂亮的农宅。
安享晚年已然不成问题,当年遥不可及的“小康”也早已实现。只是也许因为曾经历过极度贫困,徐耀明患上了囤积症——不停往家里捡废品以缓解内心焦虑,家人邻居怎么劝都没用。“顾医生,只能靠您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您的话他是一定听的。”徐耀明家属恳请顾菊康再次出手相助。
“社会主义新农村来之不易,你要好好珍惜,保持卫生整洁,才能健康长寿,快把垃圾清理掉吧。”面对顾菊康的劝说,徐耀明笑着一个劲的点头,顾菊康不放心再次留下了联系方式,要帮他治疗“心病”,监督清理垃圾。他们都没想到,在半个多世纪之后,这段医生和患者的缘分,居然可以再次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