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日前,有外媒记者提问称,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取消了中欧高层经济对话,因为它们认为在贸易问题没有进展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讨论毫无意义。您能否确认有关消息?中方对此有何进一步评论?“你提到的具体问题请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询问。”发言人表示,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单边主义经济霸凌甚嚣尘上,中欧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对话合作,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世界。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取消了原定于7.24-7.25在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6月20日,欧盟委员会依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盟境内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为期五年。事实上,这类大单采购虽然数量仅占约4%,却在金额上占据采购总额的60%以上,可见欧盟基本是直接断了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路径。
中国财政部6日发布通知,即日起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通知规定,对预算金额在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确需要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对于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
商务部表示,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令人遗憾的是,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 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相关措施是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

欧盟(资料图)
就在本月初,中国外长开启了访欧行程,分别对比利时、德国以及法国进行了访问。根据传出来的消息看,中国外长这趟访欧之旅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双方谈论了稀土问题以及和美国贸易的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直接拒绝了北京的要求。我国也没有任由欧盟胡来,在中国外长结束访欧行程后,也宣布了一项对欧盟的反制措施。
2025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同时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外长与卡拉斯的这场对话意义非凡。中国外长明确指出,回顾过去50年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双方一路走来历经诸多挑战,只有全面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前进方向。中欧关系的定位应当是伙伴而非对手,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基调和稳定基石,双方应在这个框架下通过沟通协商来妥善处理分歧。中欧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反而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欧盟(资料图)
中欧经贸关系具有互补性和韧性,将为欧洲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重要助力。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新能源领域的贸易合作表现尤为突出。中国对欧盟绿地投资在2023年达53亿欧元,同比增长48%,双方双向投资存量在2024年达2600亿美元。当前形势下,面对不断上升的全球化逆流,中欧经贸合作有助于增强双方对外贸易韧性,提升抗风险能力。中国正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欧洲国家发展带来重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