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为何希特勒下令陆军停止围攻被困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战争之迷……
在关于“停止前进”命令的种种猜测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为了防备苏联趁德军无暇东顾之际,在东线“偷袭”德国。令德国更为担心的是罗马尼亚的油田区可能会落入斯大林之手,因而才下令精锐的装甲部队放弃进攻以便随时东调。这种说法的依据来源于德国在进行西方攻势(包括对英战争)的同时,苏联在东方的一系列西扩行动。尤其是当敦刻尔克战役进入关键时刻的五月下旬,苏联突然陈兵比萨拉比亚边界向罗马尼亚施压,要求得到在苏德密约里分得的这块战利品。苏联选择这一时机向罗马尼亚摊牌,确实有趁火打劫之嫌。但是以此作为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原因却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观点缺乏直接证据,大多属于猜测性观点。
事实上、过早在东线开战,对德苏两国都不利。从苏联的立场上来看,英法联军和德军两败俱伤才是其最想看到的局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兰·布洛克就认为:“对希特勒在西线的胜利最感惊讶的是斯大林。他曾指望出现在1914年的那种僵持局面,或者至少是指望有一场持续一两年的战役,大大削弱德国人,即使他们获胜,这样,就使他有时间加强俄国的防务。”苏联此时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要趁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西线之机,尽快拿下在苏德密约里划定给它的那些土地并巩固苏联在东欧和东北欧的战略前沿阵地。
苏联选择在1940年夏连续吞并北布科维纳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就是明证。而从德国的立场上看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最终地位早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签署之日起就已经确定。德国为此甘冒两线作战的风险显然不合逻辑。况且德国方面对苏联可能的扩张行动也并非完全没有察觉。早在1939年底,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少将便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在东南欧和近东地区的军事问题及军事政治问题》的备忘录,约德尔在这份备忘录中详细分析了在西方攻势期间“苏联可能采取的行动”﹐其中就明确指出苏联可能会趁机夺取比萨拉比亚。但同时他也提出警告,必须在一条战线上保持对德国有利的战局,不要在东南欧耗费兵力。作为希特勒的核心幕僚.约德尔的这份备忘录希特勒不可能没有注意到。
既然事先德国已经预料到在西方攻势期间苏联在东线可能会有所行动,那么以此来作为突然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理由就显得过于牵强了。另外.只要苏联在东线没有进一步的“越界”行动、冒着英法联军翻盘的风险而暂停正在进行着的西方攻势又劳师动众地将装甲部队东调的行为显然是不明智也是不实际的。以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来应付“比萨拉比亚危机”则要现实得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德国的外交压力下,罗马尼亚还是选择了屈服。―个月后.“比萨拉比亚危机”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入苏联而告终。
退一步来说、就算苏联切断德国的石油供给,德国的燃料储备也足以支撑到8月份。与其耗时费力地将部队东调威慑苏联还不如尽快解决西方战役,夺取敌人的燃料储备以解燃眉之急。而且即便苏联有意全面吞并罗马尼亚,德军为此暂停装甲部队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时间上也赶不及。有人认为、“德军坦克时速达40公里、完全可以在1天之内抵达德国本土边境”云云、只能说是缺乏常识的表现、不值一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以“比萨拉比亚危机”为由叫停装甲部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感谢您的观看,点击文章下方或主页即可查看完整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