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105 h/37型105mm榴弹炮的故事,它是瑞典m/40榴弹炮的芬兰版,现收藏于海门林纳炮兵博物馆。
这门105 h/37榴弹炮无论是从稀有程度,还是历史文物角度来说,都堪称独一无二。
在武器装备制造领域,小国通常被迫追随大国的脚步,这在火炮领域同样如此。当然,也有一些小国,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就能够自主研制并批量生产火炮,但这只是极少数的例外。如果某些大国出于种种原因,同意向外国出售火炮或生产许可证,那幺小国就会发现自己对于外国火炮的依赖程度会更高。
二战期间,芬兰火炮的装备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点。芬兰被迫使用沙俄时代的预备役和缴获(包括从德国购买)的老式火炮。与此同时,芬兰还从其他国家(主要是瑞典)购买火炮。并且,芬兰还获得了瑞典火炮的生产许可证,其中之一就是105 h/37榴弹炮,它是瑞典m/40榴弹炮的芬兰版。海门林纳火炮博物馆就收藏着一门105 h/37榴弹炮,它有着一段极其有趣的历史。
刚刚出厂的h/37榴弹炮。
此前,芬兰陆军对105mm榴弹炮基本没有任何了解。他们主要装备的是122mm榴弹炮,这都是内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沙俄/苏俄榴弹炮。苏芬战争期间,芬兰陆军开始使用105mm榴弹炮。当时,瑞典向芬兰提供了4门m/10-24山地榴弹炮,芬兰编号为105 vh/10。这种榴弹炮设计老旧,性能不佳。但是,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
h/37榴弹炮使用高峰期是1944~1945年。
不要以为瑞典不在乎芬兰的援助请求,提供这样几门老式榴弹炮的原因非常简单——瑞典陆军自己都没有足够的榴弹炮。当时,瑞典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就是这种m/10型105mm榴弹炮,该炮于1911年投入批量生产,共生产160门。博大众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制新型105mm榴弹炮,这种新型火炮将主要用于出口。上世纪30年代,这种新型火炮(博大众1935型105mm榴弹炮)开始根据knil(荷兰皇家东印度陆军)订单生产。暹罗(1939年改名为“泰国”)就订购了这种榴弹炮。
1951年2月,运送曼纳海姆元帅灵柩的h/37榴弹炮。
瑞典陆军当然希望装备这种新型榴弹炮,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们无能为力,毕竟当时他们的军费相当有限。比如,他们只能订购15辆新型坦克,这看起来就像是开玩笑。二战爆发后,瑞典军方对博大众公司施加了巨大压力,扣押了为knil和暹罗生产的32门榴弹炮。这些使用木制炮轮的榴弹炮被命名为m/40h型105mm榴弹炮。此后,瑞典军方又要求博大众公司为其生产这种榴弹炮,就这样,m/40榴弹炮于1941年投入批量生产。
由于这门榴弹炮相当珍贵,所以安放在博物馆内部进行展示。
尽管如此,瑞典陆军的榴弹炮数量仍然非常紧张,以至于瑞典不得不从国外采购榴弹炮,比如,从纳粹德国购买的lefh 18型105mm榴弹炮就成为瑞典陆军m/33榴弹炮。此外,由于m/40榴弹炮最初是为骡马拖曳设计的,采用木制带金属轮圈的炮轮,这使得火炮的牵引速度不超过20千米/小时。后来才出现了带有橡胶轮胎的全金属炮轮,提高了火炮的牵引速度。在生产过程中,博大众公司还仿制过德国榴弹炮的炮轮,也就是说一部分m/40榴弹炮使用了德式炮轮。
精心的保养和维护,让这门h/37榴弹炮保留着原始状态。
对芬兰而言,由于瑞典扩军的原因,导致他们无法从外国采购105mm榴弹炮。1941年秋,芬兰从纳粹德国购买了27门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h2榴弹炮,编号为105 h/41。1944年初,芬兰再次从纳粹德国购买榴弹炮,型号为lefh 18。资料显示,这些榴弹炮是新型的,但是与m/33一样,都属于早期配置。然而,当第一批105 h/33榴弹炮运抵芬兰时,芬兰自己解决了部分问题。
在博物馆里,与这门榴弹炮一同展示的还有一件不同寻常的展品。
1936年1月,芬兰与博大众公司签署了购买该公司火炮生产许可证的协议,谈判的重点就是105mm榴弹炮。在当时,博大众公司理论上没有任何产品,而芬兰企业也没有准备好生产这样的大型火炮。valtion tykkitehdas(vtt,战后并入valmet)工厂仍在建设当中,该厂计划生产37mm反坦克炮。坦佩拉工厂(tampella)的情况也类似。
在当时,这是一款相当先进的105mm榴弹炮。
尽管如此,m/40榴弹炮许可生产的准备工作还是在1939年开始。m/40榴弹炮在当时算是一款相当先进的武器,从设计角度来看,它属于中等水平。为了简化后勤补给,m/40使用与纳粹德国lefh 18相同的弹药。较短的身管(22倍径,而lefh 18为28倍径)让其有效射程略低于lefh 18,但差距并不大。
瑞典榴弹炮通常采用这种多孔式炮口制退器。
与同时代的其他博大众火炮一样,m/40榴弹炮也配备了铆接开腿式大架的炮架。该炮战斗全重1970千克,在当时属于很轻的型号,使得它能够作为典型的野战炮兵武器使用。总而言之,它是一款典型的野战炮兵主力武器,原则上可以用来打击装甲目标。不过,芬兰采购的m/40榴弹炮与原型有一些细节差异,编号为h/37,编号显示了该炮生产许可证的谈判结束时间。
带有纪念铭牌和历史照片的炮盾。
对于获得博大众生产许可的芬兰工厂而言,他们的工作重点优先放在反坦克炮和高射炮上,所以,105mm榴弹炮在当时的优先级并不高。1939年2月,vtt和坦佩拉获得了128门h/37型105mm榴弹炮的订单,但一系列的事件影响了生产计划。首先,该炮使用的关键部件需要使用德国鲁尔区生产的优质钢材,此时供应出现了问题。随后,新的生产合同和优先级调整接踵而至……最终,第一批h/37榴弹炮于1942年交付芬兰陆军。
和德国人一样,瑞典火炮也喜欢使用水平楔式炮闩。
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重型火炮的生产绝非易事,它需要整个工业界,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纳粹德国鲁尔钢铁公司也参与到m/40榴弹炮的国产化进程。1942~1945年,vtt和坦佩拉公司交付了140门h/37榴弹炮。这似乎并不够,如果我们横向对比一下,就知道情况并不简单。即便瑞典军火巨头博大众公司拥有更大的产能,他们也只交付了210门m/40榴弹炮。
瞄准具设计同样源于德国。
有趣的是,芬兰h/37榴弹炮在细节方面与出口型,即瑞典陆军从博大众公司获得的m/40h榴弹炮相同。这意味着h/37采用的是木制炮轮,这严重限制了牵引速度。二战期间拍摄的照片,就可以看到这种使用木制炮轮的h/37榴弹炮。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芬兰陆军对h/37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开始使用来自苏联火炮的金属炮轮。
这门榴弹炮的炮轮来自缴获的苏联火炮。
1943年,芬兰陆军开始接收h/37榴弹炮,当年共接收64门,1944年又接收了70门,1945年接收了最后的6门。如此缓慢的交付速度导致芬兰陆军在实战中很少使用这种榴弹炮:h/37的弹药消耗量只比进口的德国lefh 18弹药消耗量多25%。正因为国产h/37榴弹炮的交付速度过于缓慢,导致芬兰不得不大量购买德国lefh 18榴弹炮。另外,h/37在1944年的战斗中仅损失了5门,也可以说明它在战争中并没有得到积极使用。
炮盾分为上下两部分。
与m/40一样,芬兰版h/37也装备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进行的改进比前者更显著。上世纪60年代,h/37换装了更长的身管(26倍径),并配备了新型炮口制退器,改装后的榴弹炮被命名为105 h61-37。换下来的老式炮管被用来改装122 h/10-30榴弹炮(缴获的苏联1910/30型122mm榴弹炮),这些榴弹炮由此更名为105 h37-10。共有105门h/37榴弹炮进行了改装,并服役到上世纪90年代。
铆接分腿式大架。
如今,保持原始配置的h/37榴弹炮已经成为稀世珍品。海门林纳炮兵博物馆收藏了两门h/37,一门在露天展区,另一门则收藏在室内。有趣的是,这两门榴弹炮略有不同,主要区别在炮轮上。露天展出的h/37使用的是从m-30型122mm榴弹炮上拆下的炮轮,室内展出的h/37安装的很可能来自1909/30型152mm榴弹炮(只不过苏联榴弹炮安装的是并列双轮,而h/37上则是单轮)。
大架上的驻锄进行了改进。
这两门榴弹炮不仅在配置和历史上存在差异,装备情况也有区别。室内收藏的这门h/37榴弹炮更加完整,并有着独特的历史。该炮于1944年由坦佩拉制造,曾用于参加葬礼。1951年2月4日,芬兰元帅曼纳海姆的灵柩正是由这门榴弹炮运送的。正因为如此,这门榴弹炮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博物馆在展览说明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并同时摆放了一口棺材。
棺材是复制品。
可以说,对于芬兰国防工业来说,105 h/37榴弹炮是值得骄傲的产品之一,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生产这种级别的火炮。尽管芬兰国防工业无法完全满足陆军所需的榴弹炮,然而,远非出类拔萃的芬兰工业仍然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h/37榴弹炮较长的服役时间,也足以说明这种火炮是相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