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来,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在其国内国际因素共同作用下首次相互释放妥协信号,特别是俄罗斯罕见表示愿意对乌克兰作出让步,俄乌朝着和平迈出了迟来的第一步,但未来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未亲赴伊斯坦布尔参与俄乌直接谈判,但俄方通过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并表态“准备好作出妥协”,向外界释放了缓和局势的信号。分析认为,普京虽未现身谈判桌,但俄方姿态的软化已传递出一定的“人情”。此次谈判被视为双方在僵持局面下寻求突破的关键尝试,背后既有战场现实的倒逼,也受到国际压力的推动。
俄方让步:从“拒绝对话”到重返谈判桌
俄罗斯总统助理、首席谈判代表弗拉基米尔·梅德斯基在伊斯坦布尔向媒体表示,俄方“持务实态度,准备好讨论并恢复伊斯坦布尔进程,也愿意考虑可能的妥协”。尽管暂未透露具体让步内容,但俄方同意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派出的代表团谈判,本身已是一次立场调整。此前,普京多次质疑泽连斯基作为总统的合法性,强调“不会与其谈判”。俄方此次态度转变,被认为受多重因素影响:
1. 战争疲劳与战略僵局
持续两年多的冲突虽令俄控制乌约20%领土,但俄方也付出沉重代价。战事长期化使俄罗斯经济、军事和社会持续承压,而当前战线陷入僵持,任何一方均难迅速打破平衡。乌克兰近期表态“有意休战”,进一步促使俄方调整策略。
2. 国际压力与援助困境
美欧对俄乌双方的施压升级,要求尽快启动和谈。对乌克兰而言,西方援助的可持续性存疑:美国已超过120天未批准对乌新军援,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承认“援乌已达极限”。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俄制裁的长期效应逐渐显现,俄方需权衡战争成本与外交孤立风险。
普京罕见作出妥协
谈判阵容与博弈焦点
俄罗斯代表团由梅德斯基领衔,成员包括副外长米哈伊尔·加卢津、国防部副部长亚历山大·福明及军事情报负责人伊戈尔·科斯秋科夫,涵盖军事、外交和情报核心部门,凸显俄方对谈判的重视。乌方代表团则由国防部长鲁斯捷姆·乌梅罗夫带队,泽连斯基虽亲自赴土耳其,但仍坚持“只与普京直接对话”,最终选择派代表与俄方接触。
此次谈判被视为2022年伊斯坦布尔会谈的延续。当时,俄乌一度接近达成临时停火协议,但乌方随后在拜登政府通过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当面威胁之下单方面退出进程。此次重启谈判前,泽连斯基曾以“俄方需同意30天停火”作为对话前提,但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支持谈判后转变立场。
前景扑朔迷离
尽管双方均展现对话意愿,但核心分歧仍未化解。俄方要求乌克兰承认“领土现状”,而乌方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立场鸿沟难以弥合。此外,美欧对谈判进程的潜在干预、乌克兰内部主战派的阻力,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考量,均为谈判增添变数。
值得关注的是,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普京暂无赴土计划,这或意味着首脑会谈尚需更多铺垫。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谈判更可能聚焦于交换战俘、局部停火等人道主义议题,为后续高级别对话积累互信。然而,在冲突各方“底线思维”主导下,和平曙光仍显渺茫,但重回谈判桌本身已是僵局“破冰”的关键一步。
俄罗斯持续承受战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