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商用飞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陈勇的名字注定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坐标。
“中国商飞工程总师”“c909 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商飞科技委常委”,是陈勇最常见的头衔,他用近四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将中国喷气支线客机从蓝图变为现实,在国际航空舞台上书写了属于中国的篇章。
3月29日,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讲堂在广东珠海横琴科创中心报告厅成功举行,陈勇就“国产大飞机安全与运行”展开演讲,围绕国产大飞机安全、航空运行安全和飞行训练安全等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
pconline对陈勇进行了独家专访,他从自己的童年一直聊到最新的国产六代机试飞;从国内飞机产业艰难起步,到展望中国能否引领下一代航空器变革,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第一代航空人的梦想和执着。
从阎良少年到航空总师,初心铸就飞天梦
1988年,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的毕业典礼上,一位来自陕西阎良的青年学生眼神坚定。他叫陈勇,带着对飞机制造的痴迷,选择投身中国航空工业的最前线。
阎良作为中国航空城的独特环境,让陈勇从小就与飞机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看到钢铁铸就的庞然大物腾空而起,那种震撼至今难忘”,源自童年的好奇,最终演变为陈勇推动中国民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西工大求学期间,陈勇不仅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中培养了系统思维能力。学校“三实一新”的校风(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深深烙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
1988年进入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后,陈勇从基层设计员做起,参与xx七、运 7-200a等多个型号研制,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航空业的复杂性,陈勇对pconline强调到:“航空工业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全局。”正是怀着极强的信念感和责任感,陈勇开始承担更艰巨的国家级工程。
2004年,陈勇临危受命担任c909(此前名称为“arj21”)总设计师,这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制喷气支线客机。面对国际适航标准的严苛要求和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攻关历程。“当时国家需要我,那我就义不容辞冲上去了”,陈勇向pconline回忆道。
在c909研制过程中,陈勇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整合国内外资源,全力大同研发、生产、制造产业链。与此同时,还必须自主掌控核心技术,为此他们攻克了失速警告系统、结冰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
2008年c909首飞成功后,又经历了 6 年适航取证的艰难历程。2014 年 12 月 30 日,c909 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喷气支线客机技术的国家。
这款被称为“阿娇”的国产客机,不仅打破了欧美在支线客机市场的垄断,更培养了一支创新能力出众的民机研发队伍,而他们才是国产大飞机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c909飞机背后团队合影
用技术实现突围,c909 的创新密码
作为c909系列总设计师,陈勇带领团队在安全性与经济性平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针对喷气客机三大技术难点——产品复杂性、市场竞争性、安全严苛性,他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
首先是搭建了符合国情的适航安全体系,团队不仅首创民机失速设计验证技术,还建立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适航管理流程。c909 在研制过程中完成 8000 余次高风险试飞,关键系统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勇和团队还突破国外开发平台绑定限制,实现新机型快速构建与多机型统一管理,开发效率提升 40% 以上,最终建立了一套深耕国内的智能制造体系。
而针对近年来日益重要的绿色技术方面,团队还在气动设计、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c909最终实现了油耗较同类产品降低 8%,氮氧化物排放符合caep/8 标准。
这些创新不仅让c909成为一款优秀的商用飞机,更使得c909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吸引了大批航空公司的目光。如今,c909订单已覆盖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
当然,在漫长的开发历程中,要保证万无一失无疑非常艰巨,再加上航空业对安全极高要求,一架大飞机的诞生往往需要久经考验。
陈勇的做法是,构想一些“至暗时刻”,考验c909能否在严苛环境下依然能安全运营。“比如说我构想了一个场景,就像电影《萨利机长》遭遇的那样,飞机撞上鸟群导致发动机停机后,应该怎么降落在湖面上?”陈勇对pconline表示,类似这样的极端场景,他构想了几十个,在每一个场景里,c909都要验证其安全性。
正是这些未雨绸缪的准备和试验,让c909不断刷新记录。截至目前,c909飞机已交付162架,累计运营645条航线,通航全球158座城市,安全运送旅客超2000万人次,累计拥有超过62万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
中国能否引领下一代航空器变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和机器人产业都并不突出,但在国家政策鼓励和行业良性竞争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都成为领跑全球的“智造”产业。
如今,国内商用大飞机似乎走过了与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产业极其相似的前半程,能否像后两者一样领跑全球也因此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去年底,国内两款六代战斗机试飞成功后,中国航空业迎来信心高涨的时刻。
c909(下)、c919(上)双机飞行
陈勇对pconline表示,站在商用飞机的行业角度来看,他认为中国一定会引领下一代全球航空器变革。在他看来,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巨大的需求将为国内航空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再者,作为一个商业飞机后来者,国内航空人一直不断地在安全领域、适航领域进行创新,所采用的都是最先进的标准,是全世界航空业积累起来的适航标准。
事实上,如今全球航空业正暗流涌动,面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浪潮,陈勇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三大发展方向:
1、新构型设计:探索分布式推进、飞翼布局等创新设计,提升飞机性能与经济性;
2、新能源应用:开展氢能、电推进等技术研究,推动绿色航空发展;
3、超声速技术:布局高速民机研发,缩短洲际飞行时间。
陈勇已启动多个前沿项目研究,一直推进行业朝这方向发展。2025年3月,陈勇在中航大演讲时指出:“未来的竞争是技术路线的竞争,我们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主动权。”
生产一架客机往往涉及数十万个零部件,无论是航空产业链的复杂度,还是抢占下一次航空飞行器技术高地,都决定了人才将是未来行业竞争核心。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校友和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陈勇始终关注人才培养。他在母校演讲时寄语青年学子:“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陈勇也对pconline表示,除了专业的航空知识,希望新一代航空工程师对航空事业怀有孜孜热爱之情。在他看来,中国大飞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热爱才能不断面对前路的未知。
从国内航空业艰难起步到c909横空出世,从适航取证到产业化发展,陈勇用四十年光阴诠释了航空人的担当。他的故事,是中国民机事业从落后到迎头赶上的缩影,更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精神的生动写照。
当被问及国产大飞机的终极目标时,陈勇表示,商用大飞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希望能快速实现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让大家都能更便捷地出行。
当被问及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时,陈勇用一句话颇为感慨地表达了他的心情,“对于我来说,希望那款飞机(c909)能够成为被历史记住的一代名机”。
未来,在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壮丽画卷中,陈勇无疑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