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两年多来,南海局势的变化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尤其是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在南海区域的巡航与基础设施建设频率不断上升,而美国却因全球战略布局分心中东,无暇在西太平洋腾出更多军力与资源。
在此背景下,曾在美国国会担任地缘政治分析师的布兰登·韦切特直言,美国曾试图以航母为支点、一系列外交与军事手段来阻止中国的崛起,却在南海碰壁。
为何他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一贯在全球扮演“秩序维护者”角色的美国,为何在南海面临难以逆转的“无能为力”?
一、军事技术差距下的被动感
2024年10月,中国在南海亮相了20辆东风-26导弹,这一被称为“航母杀手”的导弹型号,射程可覆盖从关岛到整个南海海域。
美军多年来引以为傲的航母打击群,原本就是高额军费的象征,也被视为美国全球军事霸权的象征。
然而,当东风-26出现后,美国航母进入南海却面临极高风险。
就像韦切特在《国家利益》中提及的那样:一枚导弹成本数百万美元,却能威胁到价值百亿美元的航母,这样的效费比是不可忽视的巨大差距。
美国海军虽然曾宣布签署21亿美元的三叉戟II潜射导弹采购合同,但潜射系统倚赖配套的核潜艇编队才能形成威慑。
而中国近年来在南海加强了反潜和预警网络建设,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美国潜艇在南海隐蔽行动的空间。
当新一代反潜巡逻机与无人机配合岛礁雷达全面覆盖海域,传统“航母—潜艇—战机”三位一体的打击模式,开始被中国高效便捷的“陆基导弹+岛礁防空网”所撼动。
二、从渚碧礁到三角防御网
渚碧礁常常成为外界聚焦的地方。
2024年9月完成的雷达站、导弹防御系统和战斗机跑道,让这座岛礁与永暑礁、美济礁共同组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三角防御体系。
这一布局并不只是简单的硬件叠加,而是南海整体防护的“神经中枢”。
监测范围可以扩展到南海深处,无论是美国军舰还是他国潜艇,只要靠近,都能被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动向。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25年3月开始的南部战区海空联动巡航。
截至此刻,巡航频次同比增加了40%,而配合无人机、卫星的全天候侦察能力,南海防护已从点状到区域,再迈向整体化。
“试想,当对手每条潜艇、每艘军舰的坐标都在雷达镜头里时,再多航母、一流武器,能撑得起所谓的吓阻力吗?”
韦切特的质疑背后,不仅是对中美军力差距的重新判断,也包含着对美国过度依赖航母战力的担忧。
三、四航母调往中东带来的空档
2024年以色列局势突然恶化,美国当时派出包括“福特”号在内的四艘航母奔赴中东。
一时之间,西太平洋的美军航母战斗群就此形成了真空状态。
这样的大动作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却也暴露了美国全球同时应对多线压力的不足。
韦切特在分析中尖锐指出:美国深陷“霸权成本”的迷思,每一处热点都想插手,却无法兼顾所有战场。
中国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时机。
在南海,防御体系不断扩张,例行巡航变得更加常态化,法理基础也愈发完善。
与此同时,美国智库开始反思对华全面对抗的可行性:部分分析师相信,美国之所以在南海落了下风,有历史性原因,也有盟友逐渐离心的现实因素。
RCEP与“一带一路”倡议在本地区带来的经济红利,逐步削弱了美国传统盟友体系对于“对抗中国”的动力。
于是,美国在南海投入的新资源,往往还没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就被别处危机吸走,只留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四、仲裁案“旧梦”与中国“新规则”
回顾南海仲裁案,当年曾引起轩然大波。
然而,中国坚持“双轨思路”与谈判协商,联合东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
当菲律宾等国家反复拿仲裁结果“说事”时,国际社会却发现,美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本身在法律层面争议颇多,也曾多次遭到国际法院质疑。
2024年,中国又发布了《海警法实施细则》,授权海警在本国管辖海域内对非法闯入的船只采取强制措施。
俄罗斯、柬埔寨等国相继在军事与海事安全上表达支持态度。
对于美国,或者对于某些企图在南海兴风作浪的国家,这无疑是一种警示:一旦触犯中国权益,中国有充分法律手段施以更具约束力的应对。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动辄武力相向。
相反,中国一直在推进经济层面的合作。
南海海域资源丰富,中方倡议的“共同开发”让许多地区国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点。
金钱与利益往往比空洞的武力或政治口号更能动摇各国的意志。
这一点,韦切特也在文章中反复提及:“美国强调的全球利益,其实往往缺乏兑现能力。
一旦面临现实政治的压力,盟友或伙伴能否与其保持同样步调,存疑颇多。”
五、同盟体系的松动
菲律宾在2025年3月宣布邀请美日澳联手进行“联合巡航”,似乎要进一步对抗中国。
然而事实证明,国内渔民与渔业团体却日益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与中国硬碰硬只会威胁自身生计。
“引狼入室”是否真能挣到什么好处?也许当地百姓自有更冷静的判断。
越南看似想借机巩固其在南海的主权主张,但2025年3月在柏礁偷偷兴建跑道的工程被中方卫星拍摄到,不仅引发了地区关注,也让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不满。
东盟内部对越南的行为指出了潜在矛盾:要想真正解决争端,合作与对话比小动作或暗中扩建更能赢得信赖。
实际情况也表明,区域内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与中国展开“共同开发”模式,而不是被美国或其他域外力量牵着鼻子走。
同盟解体或许言之尚早,但可以看见,南海周边国家的立场与决策都开始更加务实:要经济,还是要在大国的博弈中当棋子?
当深层次利益浮现,许多国家宁可把更多心思和资金放在地区合作之中,而非无休止地卷入不确定的军事对抗。
六、中国“不战而胜”的根源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南海占据主动,不仅体现在先进军备与岛礁布设上,更体现于“制度与经济”的双重红利。
随着RCEP逐步落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一带一路”逐渐覆盖更多港口与基建项目。
当外来大国的航母群继续以威慑姿态往返时,南海周边许多老百姓却因为同中国的贸易往来,获得了更直接的经济利益。
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在南海的韧性。
韦切特在文章里提到:“当年美国在各地兴建军事基地、扶持盟友,是以硬实力和资金为后盾的。
但如今美国的财力与外部事务已呈现崩塌迹象。”
换句话说,单纯凭航母巡游、单方面制裁或刻板宣扬“航行自由”,并不足以与中国在经济和法律层面的系统化经营相抗。
中国并不希望用武力手段激化冲突,而是利用多维度策略:军事实力是底线保证,法律和外交是对外说理的手段,经济与合作是影响人心的关键。
由此形成的“组合拳”,让美国在军事和国际法两个主要战场都难以找到痛击中国的办法,又在经济层面持续被对方“吸走”了周边国家的人心和关注度。
结语
面对眼下状况,美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除了重返西太平洋,加强与日本及澳大利亚的军演,美国也可能尝试在法律与外交领域发力——联合更多国家谴责中国“扩张”,推动更多区域或者国际组织介入。
不过,正如韦切特警告姊妹智库的那样:“美国能在南海改变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中国在这里的利益与决心,早已远胜于任何外部对手。”
世界并不平坦,尤其在南海这样的国际航道交汇区,竞争与摩擦不会轻易停止。
但要真正破局,美国必须在战略定位上做出更符合当下实际的调整:继续固守全球霸主思维,还是尝试接受多极化的新现实,无论哪种选择,都将深刻影响亚太未来。
而中国手里的底牌,并不止于军事实力:有经贸合作、有法律框架,也有南海周边国家的现实利益考量。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美国最顶级专家:未来25年内美国依然最强大,无人可以取代. 环球时报.[2019-01-01]
美媒: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的五条理由. 参考消息网.[2016-06-01]
俄专家称美在南海无法有效对抗中国:局势已不可逆转. 俄罗斯卫星网.[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