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著名学者”、退役将领帅化民在访谈中表示:"中国的救灾能力全球第一!缅甸大地震只有中国有能力救援。"
他的话引起了全民热议,很多人都表示支持。
这个论断的背后,既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救灾智慧的现代传承,更是新中国七十年应急体系建设的集中展现。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中国救灾能力的进化,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中国救灾体系的深层密码,潜藏在三千年的制度演进中。
在古籍《周礼》中,就出现了"荒政十二"制度,确立了由政府牵头救灾的基本框架。
汉代建立的"常平仓"体系,开创了粮食储备制度的先河。
到了唐宋时期,更发展为覆盖全国的仓廪系统。清乾隆年间设立的"粥厂",在1785年黄淮大旱中救济灾民超过200万人。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培育了中国人的救灾理念,更塑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都为新中国救灾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基础。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成为我们现代救灾体系建设的转折点。
在地震导致京津唐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解放军38军114师通过无线电盲发技术,在震后28分钟向中央发出首份灾情报告。
铁道兵部队创造"轨道抢修48小时奇迹",在震后52小时恢复京山铁路通行,使首批5000吨救灾物资得以陆路运抵。
震后重建过程中建立的"对口支援"制度,由辽宁省负责唐山市路南区重建,开创了省级行政单元跨区域协作的先例。
2008年汶川地震,又一次体现出了中国救灾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震后37分钟,成都军区6架直升机完成首轮空中侦察;72小时内,全军20个专业救援队携带452台生命探测仪进入震中。
日本国际救援队队长曾评价:中国军队在复杂地形下的工程保障能力,日本人快两倍。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最近的西藏日喀则地震。地震发生仅10分钟后,无人机便来到了震区上空勘察。
不到半小时,第一批救灾人员已经开始施救。几个小时之内,解放军的运-20飞机,便送来了急需的物资、机械和大量解放军战士。
由于救援及时,除了在地震一开始就遇难的一百余人外,灾区再无一人死亡,所有被困群众全部被安全救出。
以上的,还不是那次救灾行动的全部。
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在一天之内,灾区的道路、电力和通讯全部恢复,救灾物资的进入畅通无阻。
受灾当晚,临时住所便搭建完毕,灾区群众已经吃上了热菜热饭。灾区的儿童,甚至还没有因为地震而停课。
一次大地震,竟然只在一天左右的时间内便基本上处理完毕,这等响应速度,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如果对比一下国际救灾的案例,我们就更能看出区别。
2011年的日本311地震中,他们的救援力量在48小时内到位了3万人,这已经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了。
而中国军队在2020年长江洪灾中,竟然能在12小时内投送了5万救灾兵力。
美国的那些智库在研究后指出,中国应急物资调配的效率,是美国的1.7倍,单位时间救援人员的投送量,是欧盟国家的2.3倍。
中国的救援能力之所以强大,原因有二:强大的管理能力,和不计成本的科技赋能。
2018年,中国的应急管理部成立。有了统一调配后,国家的灾害救援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这个整合了消防、地震、防汛等13个领域职能的"超级部门",在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中展现出惊人的效能。
通过严密的立体化监测系统,防灾部门提前48小时便对特大暴雨提出了预警。
紧接着,国家应急物资便开始启运,进入郑州储备库。受灾2小时内,军方便调集了50艘动力橡皮艇开始救人。
同时,解放军还协调中部战区出动了3架大型运输机,在6小时内就从武汉空运了3套大型排水系统。最终,这次特大的灾害,损失被降到了最小的程度。
世界银行的《中国应急管理改革评估报告》指出,中国这种垂直整合资源的救灾模式,使决策效率提升40%,资源浪费减少25%。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显示,中国救援队的标准化程度,早已位居世界前三。
那么,科技赋能方面呢?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机的进化,为中国灾害救援带来的质变。
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仅有6架民用无人机参加救援;而到了2023年涿州洪灾行动中,出动的各型无人机达到了三千余架。
中国的无人机救灾集群的规模,在十几年间增长了500倍。那些宝贵的灾区第一手资料,对于救灾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中国还创新性地建立了地震之后的受灾评估系统。
在2022年的泸定地震中,这套系统在17分钟内,完成10万平方公里受灾评估,并精准定位了137个失联村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应急大脑"系统,更是将次生灾害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远超国际同类系统75%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救灾能力独步天下,那么在国外行动的话,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个经济战略,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在通过这条路线,与周边国家共同进行着防灾减灾的合作。
如今,我们的合作方已覆盖了67个国家。
中国还援建了三十多个区域救灾物资储备库,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形成一个地跨亚非拉的应急网络。
而中国主导的"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亚洲分部,正在制定无人机救灾的全球标准。
在2022年的全球减灾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早期预警全覆盖"倡议,获得了132国支持。
而缅甸,也恰恰是我们的防灾合作方之一。2015年,缅甸爆发洪灾,中国在得到授权后,动用运输机,创下了单日投送300吨物资的纪录。
而在2023年12月的缅甸地震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使用了北斗灾情速报系统,将灾区信息采集速度提升至传统方式的8倍。
应该说,中国的救灾力量,是完全可以将缅甸,从地震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的。
如今,云南已经成立了医疗救援队,三十七名医护人员携带着先进的医疗器械,已经包机进入了缅甸。
相信在自己先进的医疗技术下,他们将会在此次救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然,中国的救灾力量,能够在缅甸发挥怎样的作用,这还要看缅甸政府的态度。
没有他们的授权和邀请,我们的救灾人员是无法过去帮他们的。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让缅甸张嘴求救,似乎是比较困难。
缅甸这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势力林立,武装派别多如牛毛,而且互不隶属。
他们的政府,管辖能力相当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地震都发生多日了,缅甸官方仍然没有给出伤亡数字的原因。
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缅甸如果想要救灾,只有让中国帮忙一途。
当然,如果他们不想救灾,那么一切就另当别论了。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救灾能力的提升绝非简单的技术跃进,而是五千年文明积淀与现代化治理的完美融合。
从都江堰的千年福泽,到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这份始终如一的文明担当,正在书写着人类救灾史上的新篇章。
希望在缅甸地震的废墟上,能够早日看到五星红旗的升起。
参考资料:
1、台湾名嘴称中国救灾能力第一 快速响应驰援缅甸——中华网2025-03-30 09:09
2、缅甸强震已致超千人死亡!中国将提供1亿元人民币地震救灾援助,救援队第一个抵达缅甸震区——浙江在线2025-03-29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