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森 付淑亚
谨以此文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46周年。
李森:付淑亚同志是战友刘选平的妻子。
刘选平,七八年入伍,陕西省咸阳藉,在我们机械连一排一班担任推土机操作手。对越作战时,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在敌炮火袭击下不畏惧,机智灵活,配合全班积极完成各项工程保障任务,为连队完成作战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的战友我的连》成文时,他已因病过世。妻子付淑亚同志对回忆录非常关注,以军人亲属的特殊眼光,给于回忆录以深情的关切和关爱,让我及连队战友们非常感动。特将我们的微信对话记录点滴放在序中,让读者们从参战人员亲属的视角,了解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及态度,明白牺牲奉献者不仅仅是参战者,还有他们的亲人。
图片
以下对话,付淑亚,简称"付"。作者李森,简称"李"。
下文括号里面文字,是作者加的注。
付:李连长您好!早上郑安民(七八年入伍咸阳藉,机械连文书)把书送过来了,我正在拜读。非常感谢连长,您辛苦了!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你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深深感动了我和战友群每个战友。杨绍华班长(七七年入伍广东藉,推土机操作手)告诉我,你的一番关爱话语让他潸然泪下。
书收到后家人们相互传阅。谢谢连长描述的参战实况,一幕幕感人故事,让我泪流满面,我会刻骨铭记,也会教导子女铭记历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李:小付你好!过奖了。回忆录,喜欢就好。作品让能读懂的人看,这才是一个作品的实际价值。虽花费了些精力,通过回忆记实,让我收获也很大。请提宝贵意见。谢谢!
听冯康(七六年入伍四川省汉源藉,作战时任代理一排长)说你想多要两本,没问题,等从老家返回后再落实。
付:连长好,电子版书也收到了。前段时间,李佐才指导员也给我转发了电子版的文章,已收藏。
文章的很多细节描写真实,接地气,没有夸大其词,看了很舒服。当战士看到棺材那种恐惧感,炮火袭击下激发出的那种力大无穷,我们生活中都有体会。魏所长受委屈用枪对着领导的莽撞之举也让人能理解。
我把您以前发到群里的文章用美篇的形式发给了杨班长,他给我讲里面的故事,指引让我看第几章节,绘声绘色地回忆着,他说他边看边流泪。杨班长的粤普话刚开始听不太懂,现在我都认为是标准普通话了。
书中的故事情节,很容易让人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不经意间就被感动。这个时期,我读得最多的文章就是参战文章,冯康营长就给我转发过六十多篇,也经常与他交流读后感。
印刷板的书今晚上我就全部看完,女婿先看的,慢慢轮流全家传阅。
付:连长好,《我的战友我的连》刚刚看完,意犹未尽,又回头翻阅几个章节细细品味。
您22岁就任连长,非常人所为,参战时最多25、26岁吧,能承担如此重任,并把全员平安带回,功不可没,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您往群里发文章开始,《我的战友我的连》我看了不下五六遍。如果是年轻时代,我都能背诵下来了。选平走后,我的脑子就一下子记不住事了……。我喜欢读这本书,喜欢把我的思维带进战场的感觉。每次读后,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
魏顺骈所长机智勇敢,曹利珠班长堪称"扫雷英雄",你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连队几遭炮击,大家安然无恙,不是老天保佑,而是您和指导员指挥有方。谢谢连长,你让多少家庭免遭痛苦,又给多少家庭带来幸福和安康。我们这个小家庭,如果当年选平回不来,哪还有我们后来的安逸幸福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多少战士瞬间倒下,他们永远地长眠在祖国的边疆,我们应永远不忘记他们!
从书中看到崔会平(山西武乡藉七九年入伍新战士,一排一班装载机操作手)的照片,是那么的稚嫩,最多也就是15、16岁,还是个孩子啊。他比同龄人只是多了一身军装而已。我看过很多参战文章,像崔会平一样刚刚入伍就牺牲了的战士,让人倍加心痛。
《我的战友我的连》是我看过所有参战文章最佳军旅之作,它来源于参战老兵的亲身经历。没有华丽词语的装饰,每个情节都是战场真实写照,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书中的群体是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群体,也是我最熟悉的参战之人,你们永远是祖国的功臣,是最可爱的人!
谢谢连长,你让我终于看到了我一直渴望看到的文章,已无憾!
在此,祝连长、嫂子身体健康!
李:谢谢!你对此书的厚爱让我感动。你的表达代表了参战军人亲属们的心声,至感至深,让人难忘。
那场战争已远去,可战争留给我们这些当年参战老兵的印记却不会抹去,它影响着我们这帮老兵的一生。就影响而言,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此姑且不去评价。但战场让战友们结下的战斗友谊,把每个兄弟系在了一起,今生今世不能分割。要说收获,这应该是最宝贵的,用什么都换不了的。
此回忆录,是战友们一场不平凡的经历,是连队剩下不多的可值得纪念和回忆的精神财富。部队几经整编,现已不复存在。军功章的光芒早已黯然失色,青春年华也渐渐地远去。只有战友们的回忆、相互牵挂埋藏心底。暮年将至的这帮人们,有《我的战友我的连》相伴,闲暇之时,翻看浏览,助力回忆,分享与儿孙,也应该是件快乐之事吧!作为当年的连长我,能做成这件事,心中也是十分欣慰。
后悔此书写得太晚,不过,总算了了心愿,也是对逝去的战友们的一种纪念吧。
感谢你,作为军嫂对军人们那份真挚爱戴,以及对军人所有的付出和贡献,更要感谢你所代表的军人亲属们,对子弟兵的真情厚意和矢志不逾。为你们骄傲!
望多保重,祝家人幸福快乐!
付:谢谢连长,言重了!对为国奉献一切的军人,我是由衷地热爱,并时刻记挂着。我后来去过三次江津,第三次找到你们原来的驻地,那里的百姓都还记得当年你们出征时的情景。
我多要一本书是送给我们村的原党支部书记(后调任乡政府工作)。《我的战友我的连》从一开始在群里发,我都会将收到的作品转发到村群里,很快刷屏。老支书很喜欢,由于年龄关系,看书都是用放大镜,仍坚持看完,让人感动。
我的女儿看完《我的战友我的连》非常惊讶,赞不绝口。她没想到,一个带兵打仗的连长,能像作家那样写出回忆录。她说由于工作繁忙,记不清楚多少年不看书了。也许,书是爸爸的连长写的,书中有爸爸的身影,她很快就看完了。晚上她还给我10岁的外孙女读了几段。外孙女还问什么是猫儿洞,什么是压宿饼干….。
一部优秀的回忆录,它不但能真实记录那令人难忘的岁月,还会对读者以启迪,会深深渗透人的灵魂深处。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和鞭策下一代,让他们能像前辈那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关键时刻也能勇于牺牲和奉献。
选平走后二十多天,我和孩子们去了屏边烈士陵园。我们祭拜了咱们汽车连教导队李连长和咸阳藉烈士。李连长牺牲时和王康民(机械连一排二班七八年入伍咸阳藉,在汽车连学汽车驾驶,参战时随汽车连行动)在一个车上。这些年郑安民、王康民经常去屏边陵园,祭拜烈士们。这里安葬着电影《高山上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烈士,他的妻子是让人非常敬佩的烈士军嫂。当时她只有26岁,一人支撑烈士留下的家,还清了借款,送走了老人,带大了孩子。自己拖垮了身子,50来岁看上去就像70岁老太。网上可搜《现实比战争更残酷》反映这一现实。我女婿先看到18岁滚雷英雄和神枪手的墓碑,屏边之行对他感触很深,他告诉我,他们单位经常组织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这次感受最深刻。因为这里躺着的是爸爸的战友们,而且都是风华正茂的20岁上下的年轻一代。
李:再一次感谢你及家人对回忆录的热爱,感谢老支书和乡亲们。
你带家人去祭奠烈士们,深深地感动着我,你和家人的感受和体会,是每个爱国爱家有良知的人们才会有的。的确,军人的牺牲是多方位的,尤其是烈士们。国家不应忘,人民不能忘,怎能让他们又流血还要流泪呢?
只要国家和人民惦记着,奉献就是值得的。
作为军嫂的你,非常优秀!你对军人的感情真挚无瑕,识大体顾大局,选平战友能与你为伴,是他的福气。我知道,你对他的支持和照顾也是全方位的,是个好妻子;你不忘对下一代传承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祖国,不忘先烈,学会奉献,是个好母亲。向你学习,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