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守望万家团圆,守护万家灯火。当军营遇到春节,年味儿里别有一番特殊的滋味。
这其中,有浓浓的喜庆味。辞旧迎新,冬尽春来,官兵为过去取得的成绩高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喝彩。这其中,也有悠悠的思念味。一家不圆万家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家人的思念,对战友的牵挂,对战位的眷恋……都在这一刻,变得更加炽烈。
品味军营的年味儿,以一种特殊形式打开了认识和走近共和国军人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到什么、读懂什么?本期“春节特别策划”,从3个不同视角为您一一呈现。
——编 者
第七十四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
“家书”八方来,笔端蘸深情
■黄可越 刘吕杭 本报记者 陈典宏
“今年不能和大家一起过年,代我向战友们问好……”春节前夕,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王连长写完信,将它寄给该连高指导员。
王连长近期在家休假,心里一直惦记连队,经常与连队干部骨干联系。在这封信里,他专门提到了战士小刘。
此前一次训练中,小刘不慎伤了手。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小刘担心自己跟不上训练进度,决定中断休养提前归队。
“一定让他先把伤养好,等我休假回来,专门带他补训。”信传到小刘手里,连长的关心让他眼眶泛红:“没想到连长如此用心,这幺小的事都记在心上。这是今年春节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纸短情长,言为心声,情为意动。
“在外人员给连队写‘家书’,是连队的一个传统。”高指导员告诉记者,连队工作任务繁重,官兵经常处于动散状态。为此,他们发动在外人员坚持给连队写信,既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也便于加强教育管理。特别在新春佳节,连队收到的信会更多。如今,这些纸质或电子版的“家书”,已成为连队官兵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
在该连展览馆,记者见到了被官兵珍藏的“家书”,一摞摞整齐码放,寄自祖国四面八方。记者随手抽出一封,寄信人是二级上士周锋鹏。周锋鹏是连队狙击专业教练员,曾在国际军事比赛中夺得冠军。这封信,是他在集训期间写来的。
“每一名优秀的狙击手,都要做一颗会思考的‘子弹’。”信中,周锋鹏娓娓道来,“狙击与下棋的共通之处,都是为了发起制胜一击。而不同之处在于,最佳时机对狙击手来说,往往只出现一次。”
多年来,周锋鹏对射击精度的追求近乎痴迷,从他撰写的图文并茂教案便可窥见一斑——一条条曲线,精准记录着不同气象、不同能见度、不同风速对弹道的影响。他梳理总结的训法被充实优化,推动连队射击成绩提升。
在一摞信的最上方,有一封近期寄来的信,寄信人叫骆开文。“他曾是连队的一名班长,去年被保送入学。”高指导员告诉记者。“带兵不是简单复制昨天的我,而是努力塑造明天的他。”在信中,骆开文与战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带兵心得。
很多官兵和骆开文一样,尽管离开六连,但依然关注着连队的建设发展,他们的一封封“家书”成为连队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指导员一边说着,一边抽出一封老兵的来信。
“作为一班之长,必须树立排头兵、基准兵意识,当好连队党支部的得力助手。”曾在“硬骨头六连”当过班长的老兵李艳超,受邀回到连队参观时,从战备物资摆放,到正规训练秩序,再到规范内务设置,提出不少改进意见。
“走进六连门,就是六连人;铭刻六连魂,时刻不忘本。”随后,李艳超在与大家交流时,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将六连的好传统发扬光大。
一次来信中,李艳超写道,自己指出这些细节问题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为了让“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深入兵心,内化为追求极致的精品意识。读着滚烫的文字,记者深刻感到,六连的兵无论走到哪里,心都永远与连队在一起。而正是这溢满字里行间的深情,让一茬茬六连人凝心聚力,立起练兵备战的“高标”。
在该连有一面荣誉墙,上面悬挂着连队各个时期获得的奖状和牌匾。荣誉墙的右下角,有一块留白。
“这块空白,是专门留给六连下一个荣誉的。”高指导员解释说,六连党支部研究认为,必须强化时时“归零”意识,激励全连官兵再接再厉,争创新的荣誉。
“硬骨头六连”到底硬在哪儿?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从这一封封“家书”里,记者找到了一些答案。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