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山东舰编队穿越台湾海峡、震慑“台独”宵小时,岛内智库也举行了一场有关台海局势的兵棋推演。但如果与美国智库每次得出的“美军惨胜”结论相比,岛内智库对解放军未来军事行动的评估结果就过于离谱了。
据环球网报道,日前台媒《联合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解放军“攻台”不容易,原因居然是消波块》报道,声称近期岛内智库举行的一场兵推认为,台岛周边大量的消波块,将迟滞解放军未来的两栖登陆行动。
花莲沿海的防波堤和消波块
报道称,解放军想要真正“登陆”台湾,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容易,迟滞解放军行动的一大“关键”是台湾海岸出现的大量混凝土消波块、防波堤等设施,它们虽然经常被批评破坏自然生态,但在军事防御上,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在台湾政治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兵棋推演中,台防务部门前负责人陈永康得出了上文所述的荒诞结论。
这场兵推由台湾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前军方人士参与,设定背景是在2027年某月,解放军集结60万兵力,在台岛北部展开“登陆作战”。按照陈永康的逻辑,解放军这么多兵力,根本无法在台岛周边展开,台湾沿海港口的防波堤等混凝土设施将迟滞解放军“登陆行动”。因此,岛内与其担忧解放军哪一天的“突然袭击”,不如忧虑大陆“穷台”、“困台”策略。
岛内智库有时候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台海军退役将领袁念熹也在会场发言说,对大陆而言,“攻台”价最高,“买台”划算,“穷台”容易,“困台”最省事;对台湾而言,则是“军事不对称、民心脆弱、社会易动摇,和平助发展。”
既然如此,那么陈永康等人得出的“解放军攻台不易”的结论是否合理呢?
应该说,这个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完全对。
合理的一方面在于,台湾西低东高的特殊地形决定了能用于展开两栖登陆行动的港口确实较少,先前台军方曾研判了数个潜在的解放军“登陆地点”,即所谓的“红色滩头”,包括金山、林口和台南等地。
由于台湾的海岛型热带气候,再加上海水倒灌、地面下陷等问题影响,多年来岛内各处港口修建了大量防波堤等混凝土设施,以防止泥沙淤积、海水对海岸线的侵蚀。
就是美军来了,也得爬上去
理论上,防波堤确实对登陆作战有迟滞作用。1950年仁川登陆前,美国海军就强烈反对过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因为仁川沿岸筑有高4.5米的石质防波堤坝,导致美军两栖运输车根本无法跨越这些障碍物。
最终美军依靠临时打造的云梯,才将兵力运进仁川港,先头兵力抵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防波堤坝,为大部队开辟登陆口岸。
然而,军事技术并不一成不变的,这也是陈永康结论“不完全对”的原因。
解放军破障艇实施爆破
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到来前夕,央视播出的《逐梦》专题片就曾展示过一种针对滩头障碍物、开辟登陆通道的无人破障艇。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种破障艇配备了大口径弹药,在抵近目标区域后抛射到水中,其威力足以清除周围大片障碍物。
更何况,陈永康对“解放军难以登陆台岛的”认知,本质上还是局限在传统的两栖登陆模式中,但最近几年,解放军的登陆手段早已从两栖登陆发展为立体化登陆,采用海空结合的方式将兵力投送到岛上。
由此可见,岛内智库这份所谓的“兵推结果”实际上充满了坐井观天的意味,台军方某些人对现代战争技术、战术和战略的认知恐怕还停留在几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