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正值中国革命的艰难时刻,中国人民军队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壮大,拥有了多个军队,每个军队的军长都是卓越的领袖,如红1军的许继慎、红2军的贺龙、红3军的黄公略、红4军的林彪、红7军的张云逸、红22军的陈毅等等。然而,有一个红军军长,拥有大将资历,但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古大存。
古大存于1897年出生在广东五华,他的父亲早逝,但他的母亲非常开明,全力支持他接受教育。在学校里,古大存表现出色,于1920年考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
作为一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年轻人,古大存大学期间更是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并于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被广东区委派遣到粤军第2师从事宣传工作,为大军的东征提供支持。
1927年4月15日,反动派在广州爆发了反革命政变,形势紧张。古大存没有畏惧,他留在当地创建了苏维埃政权,坚决抵抗反动派。然而,他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反动派发动了疯狂的"清剿"行动,古大存的部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他的亲人中有12人惨遭杀害。古大存不得不带领余下的人驻扎在八乡山,革命陷入低谷。
在他为部队的存续而担忧的时候,突然听说朱德将军率领的红4军进入了广东梅南地区。古大存迅速前去汇报工作并请求支援。朱德将军得知古大存自发组建了一个军队,感到非常惊讶。经过一夜的交流,朱德将军与古大存亲切交谈,最后特意留下了120名战士和30多名政工干部来支持他。
有了这些支持,古大存的军队焕然一新,更加灵活地应对敌人的进攻。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红军被要求不断进攻城市,面对敌军和兵力不足的情况,红11军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不得不重新转向游击战争。
1932年,国军对红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红11军遭遇到了严峻的困难。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古大存带领他的士兵,灵活地应对,将部队拆分成16支小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但一些士兵在极度恐惧下出卖了他们的同志,导致了15支小队的损失,只有古大存和十几名战士艰难地幸存下来。
古大存的活动范围不断受到限制,敌人不断对他进行搜索,但幸运的是,他的当地支持者自愿掩护他,帮助他逃脱。然后,他继续进行斗争,但由于缺乏与中央的联系,他的前景一片黯淡。
直到1938年,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武汉设立了办事处,他才能够重新建立联系。这标志着他与中央的联系得以恢复,他兴奋地前往武汉,并与组织取得了联系。
随后,他被派往东北,参与解放战争,并担任了一系列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后,他回到中南地区工作,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局副书记、广东副主席等。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一些地方主义问题引起了中央的警觉。广东由于拥有大量的海外华侨,成为一个特殊的地区,中央决定派遣陶铸来改变这种情况。陶铸采取了激进的土改政策,并对广东籍的干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整顿。这些举措导致了广东籍干部的困境,古大存也因此受到冲击,被迫离开权力核心。
不幸的是,古大存的健康状况在被下放、打压的岁月里急剧恶化,最终在1966年含冤离世。他过早地离开了权力核心,而他的早逝也导致了他的名字鲜为人知。幸运的是,1983年,中央为他平反,恢复了他应有的名誉。
古大存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他是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伟大的红军军长,尽管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革命事业中,有许多无名英雄默默奉献,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对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大存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他的坚韧和无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