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我国首批5位歼11B战斗机女飞行员顺利完成单飞,标志着她们已成为合格的歼11B战斗机女飞行员。根据报道,这5位女飞行学员平均年龄仅23岁,由飞行院校直接培养,从招飞入伍到驾驶歼11B重型战机进行飞行训练,她们先后经历了初教6、教8、初教9、歼7G和歼11B这5种机型的训练。
首批5位歼11B女飞行员顺利完成单飞,不仅意味着她们历经苍凉大漠和高额载荷,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驾驭广阔蓝天,还意味着我国空军飞行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推开,对提升空军战斗力和飞行员队伍质量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伴随着空军老旧型号的战斗机的不断退役,先进新型战斗机不断服役,中国空军战机质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更新,那些曾经守护祖国蓝天的老兵们也进入了服役生涯的倒计时。就在前不久,有军事专家就表示解放军空军目前现役的200多架歼7战机很可能将在年内全部退出现役,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歼10C,歼16和歼20战斗机。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歼7作为我国空军战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款重要机型,自60年代服役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歼7不仅伴随着中国空军走过了最为重要的成长岁月,还是我国多款先进战斗机技术的奠基者,中国在歼7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型号,还出口了500多架各型号歼7战斗机到30多个国家,如今它依旧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战斗机。应该说,当前歼20、歼16和歼10C等先进型号的战斗机大量服役,歼7已经逐步退出了一线战斗序列,退出现役只是时间问题了。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歼7战斗机是一款典型的二代战斗机,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较为出色,但在中低空机动性、航电系统、航程和载弹量方面均存在很大不足,已不符合现代空军的作战需求了。歼7是中国引进并仿制的苏联米格21F-13的国产化型号,基本继承了米格21的设计,采用了单发、机头进气、三角翼的设计,机身细长适合高空高速飞行。
作为一款二代机,歼7的设计定位与米格21基本类似,均为前线高空高速战斗机,作战半径不大,仅700-800公里,主要依赖地面指挥引导来执行防空和拦截任务,并兼具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由苏联引进并仿制成功以来,歼7长期作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产过程中,歼7衍生出了歼7B、歼7M、歼7C、歼7G和歼7H等多种型号,其可以携带2吨的载荷,能够使用包括PL-2、PL5、PL-8、魔术R.550和AIM-9等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以及50公斤到500公斤的常规航空炸弹,或55毫米与90毫米火箭巢在内的多种武器。
歼7在60-70年代堪称是一款非常先进的顶尖二代战斗机。中国曾先后将歼7出口到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苏丹、坦桑尼亚、也门、津巴布韦、伊朗、缅甸和朝鲜等30多个国家,还曾参与过包括印巴战争、两伊战争、斯里兰卡内战和乌干达内战等多场局部战争,在实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战绩,为中国军工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优异的口碑。
不过,歼7也并非毫无缺点。歼7作为一款二代战斗机,最高飞行速度可达2马赫,最大实用升限可达1.87万米,最大起飞重量仅为8.6吨,是一款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轻型战斗机。因此,该机航程较短,难以适应大航程和长航时的作战行动。
而且歼7的有效载荷仅为2吨,难以执行高强度的作战任务。同时,歼7的机体设计导致其在中低空的机动性较差,机头进气的进气方式也限制了歼7安装大口径雷达的能力,这导致歼7的航电系统探测能力严重不足。这使得在越来越追求信息化,远程高精度打击的现代空战模式下,航程短、载弹量低、航电系统落后、机动性不足的歼7战斗机已不符合现代空战的作战需求。
特别是在面对周边国家装备的F15、F16、幻影2000、苏30MKI,甚至F22和F35这样的隐身战机时,缺乏隐身能力的二代机歼7,几乎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要知道即便是在90年代,中国空军的歼7战机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战机和侦察机抵近侦察时,往往跟踪监视不了多久就要被迫返航,然后换另一批歼7进行接力跟踪监视。这也反映出歼7战机的性能确实已是处于一个落后的场面。
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迅速崛起,歼20、歼16和歼10C等一大批先进战机陆续进入部队服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速度迅速提升。而歼7也逐渐从一线部队转入二线部队和航空院校,承担警戒巡逻和培养飞行学员的任务。随着歼7战斗机的退役工作于2018年启动,在2021年时,中国空军还有12个航空旅装备有350架左右的歼7战斗机,到了2022年底,大约仅有7个旅装备有240架歼7。
可见,中国空军换装歼7的速度并不算慢,但如今中国空军打算在今年内全部退役这200多架歼7多少令人比较意外。毕竟按照之前的换装速度,歼7全部退役恐怕还需要2-3年的时间。更何况,中国空军目前装备的歼7战斗机服役时间并不算特别长,中国空军自用的歼7战斗机到2006年才正式停产,最新的歼7G则是在2004年才交付部队,甚至比首批交付的歼10还要晚。因而,如此快速的退役歼7战斗机,显然不是因为寿命的因素,这里面恐怕更多的还是基于产能情况和现实需求决定。
一方面,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中国空军获得了大量先进战机,而且中国生产并交付这些高性能战机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在战斗机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脉动生产线和3D打印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战斗机的生产效率。
同时在战斗机的交付模式上也进行了大量工作,保证战机的生产和交付速度可以满足空军对于的需求。要知道,战斗机的生产和交付其实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首先,用户和生产企业需要对生产出来的战机进行联合检查,这需要飞行员、机务、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场,对外观、航电、机载设备等进行一一检查确认,确保这架战机处于可飞状态,各部分系统符合技术要求。
其次,还需要对生产好的战机进行试飞,包括生产商的试飞员和用户方的飞行员进行试飞,确认战机的各项系统性能。随后,用户方的机务与生产商的工程师进行技术文件审查并移交相关材料,最后再由用户方将战机自行飞回。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战斗机在生产和交付过程中存在检查、试飞和移交等相关环节。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势必会影响战斗机的交付。
而战斗机在交付过程中往往是一批一批的,这就对于生产商和用户方在生产交付过程中的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前,成飞集团就曾发布消息称为了提升战机交付的效率,成飞专门成立了多个一对一接装团队,全线评估资源和工作计划,圆满完成了试飞任务,交付指标也再创新高。
由此可见,中国在战机生产和交付过程中是下了很大力度优化调整的。而这也保证了中国空军近年来可以快速获得大批先进战机。按照外界估计,中国空军每年大约可以交付140架战斗机,其中大量是歼20、歼16和歼10C。由于这些战机性能先进,1架的往往强于几架歼7,因而从数量上看,全面取代歼7在生产环节并不存在很大问题。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较为严峻,中国空军对于高性能战机的换装需求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试图利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在亚太地区复制乌克兰模式的意图非常明显。美国不仅在亚太方向上积极拉拢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四方机制,共同对抗中国,还拉拢菲律宾和一些欧洲国家一起介入南海局势。甚至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还在前不久访问日韩两国,矛头直指中国。
此外,日本计划将军费提升到GDP的2%,并计划研发巡航导弹等进攻性武器,二战后日本首艘可搭载垂直起降舰载战斗机的航母加贺号也即将完成改装。而韩国最近也在极速倒向美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发表所谓“日韩和解”的演讲,并积极推进美韩军演,都显示出美日韩正在加强合作。
在台海方向上,美国新任众议员议长麦卡锡有意效仿佩洛西访台,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在在南海方向上蠢蠢欲动。在西南方向上,印度空军在年初举行了大规模演习,针对的对象并不单单只是巴基斯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于高性能战机的需求自然较为紧迫,像歼7这样的二代机显然并不符合空军目前的需求,无法在面对对方的先进战机时形成足够的威慑力。考虑到未来中国周边热点地区爆发高烈度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快速退役歼7这样的二代机,换装更为先进的歼20、歼16和歼10C等高性能战机已刻不容缓。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空军计划在今年全部退役歼7很可能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周边环境安全局势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不过以往让二代机直接换装最新型的战机,往往飞行员需要适应和培训,还要慢慢形成战斗力,可能还会需要一些时间,但显然中国空军是在实打实的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状况。而在歼7退出现役后,很可能会被大量改装为无人机继续发光发热。
从俄乌战争的经验看,现代化的无人机往往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歼7改装为无人机后既可以承担起自杀式攻击机的角色,又可以携带武器充当起歼16和歼20等战机的忠诚僚机,执行攻击、反辐射以及诱骗敌方防空系统的任务。实际上,根据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报告,中国空军已在毗邻台湾的前线机场部署了歼7无人机。而这对于守护祖国天空半个多世纪的老兵而言,无疑是一条最佳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