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争”两个字在课本上可能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分量,但其背后其实是无数的鲜血铸就。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未来毅然奔赴战场,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在这十四年时间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却又伟大的革命战士。
比如胶东军区的战斗英雄王道廉,始终奋斗在抗日一线,屡立奇功,曾率军与日寇激战两个多小时,最终不仅冲破了敌人的封锁,还歼敌一百余人。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那些可敬可畏的场景,那些引人追忆的人物,都悄然印上了岁月的痕迹。
这样一位军政双全的优秀指挥员,在他8年军旅生涯中,6次负伤,6次重返前线。
一、王道廉
1922年,王道廉出生在山东文登县偏远村庄内的一户贫困农家中,由于长期的过度劳动,再加上常年饥饿,王道廉的父亲早早去世,只留下了年幼王道廉兄弟同母亲相依为命。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没有顶梁柱的人家就会受到欺负,王道廉家自然也不例外。
王道廉的母亲带着两个男孩不好改嫁,只能一个人艰难地撑起来一家三口的生计,但这仅仅能够保证活命而已,至于吃饱是不可能的。
图|王道廉
贫苦家庭的孩子总是早早地长大,王道廉知道母亲的辛劳,他更懂得要体贴母亲,于是他将家里能做的活都包揽下来,还时常干一些零活挣钱补贴家用。
王道廉到了上学的年纪,母亲拿出来全部积蓄,可是学费还远远不够,最后还是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钱才凑足了他的学费,母亲这样供他上学就是为了他日后能够出人头地,不用再像自己一样在地里刨食。
王道廉从小就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但是在学校吃饭的学生们总会剩下许多饭菜,那些剩下的饭菜唯一的用途就是喂猪。
王道廉在这里看到了家庭之间的差距,但是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将来一定会让母亲和弟弟也可以过上好日子。
在学校里,王道廉专心学习,疯狂汲取能够让自己“茁壮成长”的养分。
性格开朗的他在学校里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正义感十足的热血男儿。
在一次课间,富商家的孩子对贫困人家的孩子出言挑衅,两人随即起了冲突,老师得知此事后有意偏袒富商家的孩子,这让王道廉十分不满,出于正义,他挺身而出向老师讲明事情的经过,保护了贫苦人家的孩子,因此他受到学校里很多贫苦学生的崇拜。
王道廉读到高级小学的时候,山东地区爆发“一一四”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虽然因为军阀的镇压而失败,但却在王道廉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他希望能够像这群人一样手持利器为贫苦大众出声,于是,学武的想法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图|农民起义
为了学武他央求了他母亲许久,母亲觉得他是在胡闹,上一天学,学习时间还不够,哪里还有精神学武术,而且学武术是要花钱的,家里已经没米下锅了,连上学的钱都是借出来的,哪里还有钱学武术。
可是王道廉并不放弃,他放学后坚持去村里面的武术房拜师,母亲原以为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却发现孩子每天下学就去练武术,时间久了,母亲也就心软了,给村子里的武师送了拜师礼。
自此以后,王道廉开始了充实的学习之路,白天学习文化知识,晚间学习武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革命浪潮。
山东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响应,发出“全民族抗战”的号召,预备在山东文登县实施武装起义。
中学毕业的王道廉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积极响应号召前去参军,他明白,只有代表广大劳苦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真切地考虑人民的利益,打小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出中国,中国才能有未来。
山东人民救国第三军是中国共产党组建的武装力量,该队伍对于参军的年纪有着严格的规定,王道廉的年纪小,没有满足这支部队的要求,所以被部队绝,但是王道廉并没有放弃,他死缠烂打地缠着部队领导,可是铁一样的纪律放在那,领导也不能为他破例。
好在部队领导被王道廉的热情所打动,为他想了新的去处,那就是回家参加村子里面的自卫队,先积累经验,等到了合适年龄再来投军。
经过部队领导的再三劝说,王道廉准备回家参加自卫队,在自卫队的他表现十分亮眼。不论是站岗放哨,还是打探消息、传递情报,他都干得非常出色。
图 |114起义遗址
1938年2月,王道廉听说山东人民救国第三军将要向西作战,出兵蓬莱,他隐匿许久的参军梦再次被点燃。
王道廉吃饭、走路、睡觉无时无刻不想着参军作战,母亲看着儿子焦急的模样于心不忍,对刚满15岁的王道廉说:“你留在村子里参加自卫团一样都是抗日,参军的事情过两年你长大了再说吧!”
可王道廉铁了心的要去参军,他破天荒的反驳母亲:“要是大家都等,那谁去打仗啊?国家要靠谁啊?”
这话一出,母亲便知道他已下定决心,也不再多劝,只是默默的开始准备干粮,希望儿子在路上能吃得好一些。
没过两天,王道廉就动身离开家,向西寻找山东人民救国第三军。
在历经三个月的跋涉后,终于在黄县追上了山东人民救国第三军,这时的他也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入伍后,王道廉情绪高昂,他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当一个好兵。
在下放到连队后,王道廉刻苦训练,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天气,他都会按时进行体能训练;甚至他还给自己加练,比别人早起负重跑,夜深了别人都睡了,他还在练习翻越障碍,仅有的休息时间也会在和战友们的交流和切磋中度过。
王道廉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而且在部队中表现十分亮眼。
上战场时,面对敌人,他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屡次立下战功。
在1939年10月,他凭借着令人瞩目的战绩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王道廉天福山起义
二、亮眼功绩
突袭日军据点
1941年,王道廉所在的连队接到了突袭日伪军据点的任务。
那天夜色浓稠如墨,再加上战士们有意进行隐蔽,让日伪军对于此次被突袭毫无准备。
为了突袭,战士们放轻了脚步,王道廉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军事能力,带领着一个排的士兵翻墙而入,率先冲入据点。
面对强敌,日伪军措手不及,而王道廉等火力极强,最后据点内四十名驻军被全部歼灭。
王道廉也为后面的队伍打开了进入通道,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和枪支弹药。
掩护撤退
1942年9月,即墨、莱阳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为消灭我军的武装力量,打击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在平度县城修建了据点,胶东南海部队对该据点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敌军总指挥当场毙命,敌军失去指挥官之后全面溃败,南海部队大获全胜。
紧接着,包围了驻扎在高岚的国民党李厚基部队,国民党为了给李厚基解困,派遣国民党第十二师的两个团突袭南海军分区的机关驻地,此时的军分区驻扎兵力仅仅只有四个连队,以及负责保护地委机关的一个警卫连,战争形势非常严峻,敌人的数量是我军数倍,情况十分危急。
经过侦察兵的细致侦察,国民党部队兵分三路,试图包围军区机关驻地以及南海地委。
不得不说国民党这一手围魏救赵玩得十分漂亮,但我军区驻地的战士们不畏生死,司令员亲自指挥战斗,许多地委领导更是亲临战场与士兵们同生共死,在南海部队的拼死反抗之下,击毙了敌军的指挥官和团长,歼灭敌军二百余名。
图|号召战斗图
在这场战争中,王道廉率领的部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敌军的先锋部队进攻前,及时到达军区驻地,阻止了敌军向军区驻地发起的第一轮进攻,同时拼死击退敌人,掩护分区机关撤出包围圈,保护了军区机关内各领导的安全。
带领全连激战敌军,歼灭敌军一百余人
1994年,王道廉接到了前往胶东军区护送精英干部的任务,他率领八连圆满完成任务后,在返回途中借宿在南甘家寨子村,却没有想到竟然遭到村中奸细的告密,国民党军队立即派遣八个连的兵力将其包围,敌军人数高于我军数倍,而八连仅仅只有七十人。
王道廉沉着冷静,他明白,如果靠着人数正面迎敌,就是在白白牺牲, 现在只有集中火力迅速突破才能出奇制胜。
于是,王道廉指挥全连集中火力向敌人包围圈薄弱之处进行猛烈攻击,在两个小时的战斗中,王道廉命令士兵们使用手榴弹对敌人进行轰炸,扰乱敌人的视线。
在激战两个小时之后,国民党部队伤亡已达到百余名,剩余士兵也不敢冲锋,趁着敌人畏手畏脚之际,王道廉率领全连士兵成功突围,战后集合时发现连队中仅有五名士兵受了轻伤。
此次战役,王道廉扭转了被动的局面,以主动化解被动,直击敌人的要害,以少胜多。
图|八路军
三、思想进步
除了在战场上的光荣事迹以外,王道廉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政治学习。
部队里会定期发放一些红色期刊,每一本期刊王道廉都会细细的研读,然后进行思考,并用笔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还会与人探讨每篇文章的深层含义,力求将文章传达的精神吃透。
遇到一些重要的文章或者观点,他也会裁剪下来或者抄在本子上,对它进行标注和保存。
在王道廉的笔记中,记载过城阳战役,在这场战斗当中,由于王道廉那时只有率部冲锋的经验,对战场的把控尚且不足,导致士兵们在冲锋时直接冲到了城阳附近,在没有掩护的前提下,遭受到敌军反击,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在笔记中,王道廉是这样写下自己的反思,“部队的特点应当是指挥员所熟悉掌握的,下达的命令也一定是按照部队规划的,此次战斗出现了冲出去却收不回来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命令下达过于模糊,没有界定要打到什么程度才停止,对于部队的任务并不明确,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
王道廉很善于总结经验和反思自我,他在所获得的教训中不断反思,正是由于他不断地学习,所以他的进步十分明显。
凭着这股子韧劲,王道廉一步步从士兵升为副排长,再被提拔为排长,后来当上了指导员、营长等,他对于战争的沉着冷静,对于士兵的爱护,他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让士兵们敬佩。
图|八路军对战图
在1945年,日伪军进入了狂欢的倒计时,他们开启了疯狂地扫荡屠杀模式,南海区遭受了日伪军不间断地扫荡屠杀,革命环境十分严峻。
有一些立场不坚定、思想不够红的同志们面对这种境况十分无助,他们向组织要求调离南海区。
面对南海区严酷的政治环境,组织考虑到王道廉伤病的情况,建议他去后方修养,但被王道廉坚定的拒绝了,他说:“我绝对不会离开南海区,这里的环境虽然艰难,但是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我绝不能放弃这里的人们”。
敌人对南海区进行封控,导致南海区内的革命物资完全运送不进来,但是王道廉丝毫不惧,绝不离开。
冬天到了,王道廉只穿着一身棉军装,没有大衣和棉被,就钻到茂密的草丛里过夜。
有人问他,“你现在身上带有伤残,都这个样子了,为什么组织上几次想将你调去后方休养你都不愿意呢?要知道好多人做梦都想去后方!”
他严肃地回应道:"我是一名中国军人,军人的归宿是死在战场上,不是 我在后方看着所保护的百姓被屠杀。"
后来的形式无论多么严峻,他都一直坚定的同南海区的居民站在一起,他们一起出生共死,一起为了革命而奋斗。
对于各种物资稀缺的情况,王道廉并不放在心上,他可以理解党和人民的困难,天气冷了就往茂密的草丛里团一团,就能当个"团长"。
四、牺牲
在1946年10月,国共双方下达了停战令,宣布停止一切战斗行为。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但王道廉凭借着极高的军事素养,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当时的党内有很多人都明白蒋介石答应和谈停战,就是为了争取时间能够麻痹中国共产党,他们的真实意图是假和平、真内战。
但是很多人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毕竟战争已经打的太久了,如果能够停战让中国百姓休养生息是最好的。
但是1946年6月,蒋介石乘坐专机抵达济南主持了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蒋介石决定调动大量部队试图打通胶济路,这样一来就可以斩断解放区南北之间的通信,并试图消灭山东地区的解放部队。
同时,这次会议中命令“国民党第二区司令官王耀武率领五个军15个师向山东解放区发动进攻”。
国民党军队的悍然进攻,导致南泉、蓝村等地相继失守,并且国民党军队继续向北挺进。
当时八路军胶东军区警备旅在太祉庄一带布防,9月24日,敌军54师2000余人到达了太祉庄和河流庄等地。
驻扎在这里的胶东军区警备旅采取了“反包围大迂回”的战术,试图将敌军牢牢地锁在包围圈内,并歼灭敌军400余人。
当时的王道廉已经是警备三旅16团的副参谋长,奉命带领一个连队的兵力在太祉庄的西南侧设下埋伏,目的是对前来增援的敌人进行拖延,吸引他们的火力,从而为大部队拖延时间,保证将敌军完全包围,没想到他在指挥战争时,不幸被敌军击中身亡。
图|解放战争
战争胜利了,王道廉却永远看不见了。
这位英雄人物在他8年的抗日生涯之中,做到了轻伤不下火线,即使6次身负重伤,需要退到后方修养,但是一听到前线战事吃紧,他仍旧义无反顾的带伤上阵,但没想到在国共战争中不幸牺牲了。
五、评价
曾经见过王道廉的袁淑进老人回忆道:"我家的房子比较多,当时住了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纪律非常好,从来不祸害百姓,当时还是我抢着让他们住着的。他们住下以后,院子里的杂活,还有水缸里的水,我就再也没插上手过。他们的领导王道廉还带头帮我们干农活儿,可勤快了呢! "
南海区的同志们评价他说:"他是南海区永远的英雄,是我们心中军政双全的优秀指挥员,他坚定地走在红色道路上,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是红得不能再红了。 "
南海区的军民对于王道廉的离去久久不能释怀,他们的战斗英雄、他们嘴中的小王,那样一个炽热的灵魂,就永远离开了他们,曾经他还答应过,等战争结束了要回来看一看,可是那一别就是永远,很多人连听到他死亡的消息都是在一年以后了。
结语
1946年胶东军区将王道廉追认为战斗英雄,在1986年,文登人民迎回了他的遗像,安置在了文登烈士灵堂。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所不能遗忘的,比如这些英雄们的故事,需要我们永远铭记和传诵。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新中国富强发展的道路;无数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人,让新中国走向世界;无数勇于创新、勇于改变的人,为我们建造了如今的盛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