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0年4月5日,开国大将粟裕从北京出发,前往甘肃的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至玉门关,穿嘉峪关,再由酒泉转向中蒙边境的额济纳旗和居延海进行实地考察。
在长达五十多天的考察中,粟裕重点调研了边防一线的战备情况,工厂、企业和也是他考察的目标。
5月23日,粟裕结束视察工作后返回北京,他立即向周总理报告:“总理,我决定辞去一切职务,请您批准。”
周总理有些不明所以,愣了愣神后让粟裕先回去,他详细向皮定均等同志询问了粟裕的考察路线,终于弄明白了粟裕为何离职。
一向谨慎的周总理随即找到粟裕:我懂你的意思,更同意你的观点……
粟裕大将为何去内蒙古考察一番,回京就主动离职?周总理说“同意他的观点”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粟裕大将视察军队
一、犯下“军事教条主义”错误的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
1927年,粟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南昌起义,随中央红军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历次反“会剿”和五次反“围剿”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深受毛主席信任的粟裕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其间,粟裕辗转于浙南、苏南、苏中、上海等地,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得新四军在长江以北地区站稳脚跟。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指挥了高邮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这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捷”,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提供了实践经验,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中,毛主席原本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却被粟裕推辞了。
粟裕是这么认为的:授衔元帅主要是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自己与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等老前辈相比,资历有些低。
况且粟裕对军衔题看得比较淡泊,这他曾对工作人员说过:“封我大将就是够高了,要什幺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毛主席明白了粟裕的意思,认为他大将还是要当的,且必须是十大大将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随即爆发,党中央与国家领导人原本希望林彪与粟裕二人其中一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无奈,林彪和粟裕均有病在身。特别是粟裕大将,一生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手臂先后两次负伤,晚年时期的粟裕饱受病魔折磨。
图|八路军时期的粟裕
1984年2月,粟裕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里竟发现了三枚弹片。
2003年,中国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粟裕夫人楚青公开了这三块珍藏20年的弹片。
总之,粟裕将军的传奇故事,那真是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然而在1958年,粟裕却犯了“军事教条主义”的错误。那是1958年5月2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如往常一样,前往中南海居仁堂参加会议。
没想到,会议集中对粟裕进行了批判,说他犯了严重的“军事教条主义错误”,粟裕被迫写下检讨书,卸任总参谋长一职,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从此之后,粟裕离开了一线部队。老将军一生为此事耿耿于怀,他领兵打仗数十载,整个人的血液与思想都与军营融为一体。
退居二线后,粟裕将军有些闷闷不乐。
至于何为“军事教条主义”错误?主要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盘苏化”的背景下,解放军军事训练和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教条主义”的倾向。
说白了,就是过分依赖苏联顾问,照抄苏联的军队模式,生搬硬套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1956年,刘伯承元帅针对这一现象写信给院党委,认为解放军应该重点学习现代战争理论,与我军具体实际相结合。
刘伯承元帅的这番提议在军队内部引发了激烈讨论,部分同志认为:苏军的经验是先进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没有学怎么知道哪些应该批判?
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元帅实际调查研究后,认为解放军部队按照苏军顾问的意图有些不切实际。倘若完全照搬苏军的防御体系,那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将来是要吃亏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号召了“反对教条主义”。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萧克等一批主持解放军训练和军事院校工作的将帅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特别是总参谋长粟裕,他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粟裕将军百口难辩,甚至还有人指责他“有野心、重名利”。
最后的结果就是刘伯承元帅免去了领导职务,粟裕、萧克、李达等一批开国将军受到组织的处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爆发了“珍宝岛事件”。周恩来总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国务院成立了“国防工业军管小组”。
周总理借这个机会,找到了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粟裕,让他担任这个军管小组的组长。
图|战争年代,粟裕与周总理合影
周总理是这么想的:既然是军事管理小组,那就不能外行领导内行。经过十多年的二线工作,粟裕肯定对当时解放军的训练、国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加上粟裕在战争时期积累过丰富的对敌经验,由他担任这个组长再合适不过了。
从老战友的角度出发,周总理希望粟裕一身的本事能够用到实处上。
二、考察西北及华北边防,粟裕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通知正式下达给粟裕将军的时候,他高兴得喜出望外,立即担任了军管小组的组长。
经过了一年的紧张工作,粟裕把当时的国防工业管理的井井有条,工作成绩有目共睹。
粟裕将军也久违的到了一线部队进行视察,看着这些生龙活虎的解放军战士,老将军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仿佛又回到了炮声隆隆的战争年代。
不过,国防工业任务固然重要,经过了一年的治理,到了1970年初,全国的重要国防工业基地都恢复生产。
换言之,粟裕将军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不需要他东跑西跑了。虽有些不情愿,粟裕与后来的同志交接工作,准备继续回军科医院工作。
周总理怎会轻易让粟裕再去担任副院长,赶忙让粟裕留在国务院,以后出现的情况也好及时沟通。
面对周总理的挽留,粟裕有些为难:“我打了一辈子仗,留在国务院工作,有些专业不对口,我也根本不会搞地方工作。”
周总理笑着说道:“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把蒋介石打得屁滚尿流,不会搞地方工作,难道不可以学吗?”
最终粟裕答应了周总理的邀请,继续留在国务院工作。
考虑到中苏两国的紧张形势,粟裕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您代我向毛主席报告,将来一旦打起仗,把我派上前线吧。”
周总理一脸严肃地点了点头。
其实周总理把粟裕将军留在国务院工作只是一个由头,目的还是想保护他。
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个较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粟裕留在国务院工作,周总理起码能力所能及地保护这位老战友。
于是,周总理发挥粟裕所长,让他去西北和华北地区走一走,一方面能够深入地方,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还能了解边防部队的实际战备情况。
粟裕明白周总理的这番苦心,他详细制定了自己的出行路线,从北京出发,先去往河西走廊,接着往西来到中蒙边界的居延海地区。
之所以会计划这样一条路线,主要还是基于当时中苏两个大国之间较为紧张的关系。苏方在边境上陈兵百万,我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970年4月下旬,粟裕将军到了青海的西宁大通一带,从这里出发又去了银川、石嘴山。1970年5月中旬,粟裕将军开始考察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湖和阿拉善左旗地区。
接着向东返回了银川去了包头,沿着中蒙边境抵达呼和浩特,于1970年5月23日,从张北到张家口再返回北京。
屈指算算,粟裕将军是4月初出发的,直到5月下旬才返回北京,这次考察时间长达50多天,近两个月。
粟裕将军重点视察了边防部队,他发现西北与华北边防部队的战备情况总体上比较良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各基层连队十分重视政治高度,全体指战员个个奋勇争先,战备思想教育令粟裕将军非常满意。
当然,作为实际领兵打仗的前线将军,粟裕重点考察了边防部队的实际战备打法。
图|粟裕深入基层部队了解情况
边防指战员们告诉粟裕将军,他们主要搞“三打三防”训练。“三打”就是打坦克、打敌机、打伞兵;“三防”就是防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三打三防”训练目的就是要实现“四会”:会走路、会打仗、会做群众工作、会生活。
边防基层部队不仅在平常的军事战备中进行重点演练,还要积极地深入群众,适时开展敌后宣传工作。
粟裕将军听了指战员的汇报后非常满意,他认真询问了基层战士们的生活,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了边防部队的备战重要性,要求大家千万不能松懈——平时不怕苦,战时少流血。
除了视察军队外,粟裕将军没有忘记周总理的嘱托,他在兰州、西宁、包头等城市实地察看了国防工事以及“人民公社”的建立情况。
因为粟裕将军没有什么架子,出行时都轻装简从,甚至经常与普通的群众交流情况,大家伙纷纷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首长,到我们这么个偏远地区进行视察工作。
看上去,粟裕将军此次的北方考察应当是非常圆满的。然而,粟裕将军回到北京后,他立马找到周恩来总理说自己辞去一切职务。不仅不在国务院工作,还会辞去军科院副院长的职务,安安心心地退守二线。
这令周总理感到非常奇怪,他找到了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询问了粟裕此次考察的路线等其他的具体情况。
通过皮定均的复述,周总理清楚了粟裕将军为何回京后突然要辞职不干的真实意图。
其实,这都与林彪提倡的“人堆山”有关系。
四、“人造山”工程令粟裕将军忧心忡忡
“人堆山”又称“人造山”工程,20世纪60年代初,考虑到苏联可能借道外蒙古入侵中国,为阻止敌人长驱直入,身为国家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的林彪提出在广袤荒芜的北方建设“人造山”防御工程。
该计划旨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平原地区,以及在绥远新疆大道上,每隔40~50公里建造一座“人造山”。
林彪是这么认为的:1958年后,中苏两国产生严重分歧,苏联方面撤回了所有援华专家,与美国的关系有所缓和。假以时日,或许苏军会长驱直入,经过华北平原向北京发起进攻。
由于华北无险可守,苏军依托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可以在一昼夜间抵达北京城下。
战略上没有纵深,北京、包括天津、张家口、八达岭地区几乎一马平川。
相当于封建时期北方游牧部族的骑兵,能在短时间内挥师南下侵犯中原政权。
一旦驻西伯利亚和外蒙古的苏军坦克部队突破张家口,那么北京将会在几小时之内陷落。
鉴于此,林彪提出了“人造山”相关工程计划,重点解决华北、苏北、西北平原地区的防御问题。
图|居延海地区的一号“人造山”
1965年初,中央决定先建立5个建造“人造山小组”,在天津、苏北地区试点。
“人造山”工程主要提供给解放军远程火炮部队使用,两座山之间不能太近,每一座山要辐射40~50公里的区域。
山与山之间还要连接相互抵达的通道,与地面防御工事互为依托,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目标。
“人造山”防御计划类似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修建的地下要塞;或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修建的坑道工事。
1967年5月,工程兵在北京召开了“人造山”工程会议,制定了华北和苏北平原“人造山”工程战术。
技术要求规划在全国修建满足300个步兵师使用的“人造山”防御工程,获得了毛主席、林彪的批准。
林彪向工程兵下达了死命令,在他的想象中,“人造山”的形状为单方菱形或者双方椭圆形,高度不能低于20米;正面宽250~400米,纵深要达到120米以上,地下坑道总长约600~1千米左右,预留6个至10个出口。
地下工事至少能抵御250公斤的航空炸弹,内部需要自然通风、供电、供水,让300~500名的解放军战士在地底生活至少一个月。
随着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中央军委加快了“人造山”工程的建设时间。
1969年11月,第一座“人造山”工程修建于从呼和浩特进包头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上,也就是如今的居沿海地区。
居延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初期,名将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击溃匈奴,走的就是这条路。
居延海南临黑河,北面是一片戈壁滩,往东就是辽阔的平原,沿河两岸水草茂盛。上级领导之所以把第一座“人造山”建在这里,就是想看看工程建造之后的效果。
经过了数年的建造,第一座“人造山”工程终于结束,林彪准备亲自去看看,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派秘书张云生和李文普去瞧瞧,回来再做详细汇报。
到达现场后,张云生和李文普发现所谓的“人造山”工程,其实就是一个小土包,从外部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座真山。
工程兵指挥员解释说:“人造山”工程难度相当大,动用了一个营的兵力,用机械施工搞了数年才勉强完工。
光是动用的钢筋水泥,包括从远处运来的石头土方就够建一座大工厂。
至于具体的修建经费没有明说,根据皮定均将军的回忆:一座“人造山”工程至少要花费5,000万元人民币!
考虑到“人造山”工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5,000万元人民币堪称一个天文数字了。
在这次考察中,张云生和李文普发现了“人造山”工程的许多设计缺陷。
图|粟裕与毛主席握手
比如“人造山”工程都建于平原地区上,四周几乎无险可守。就算解放军堆起了“人造山”,敌人也不会傻傻地往前猛攻。只要放上一两个师从远处包围,至多不超过两个月,地底的解放军就会不战而降。
或者敌人干脆用火攻,“人造山”防御工程等于不攻自破。
听到了张云生和李文普二人的汇报后,林彪陷入了沉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两个大国之间终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当1971年9月林彪坠机后,“人造山”工程很快就被摒弃不谈。
因此,1970年,粟裕将军视察华北、西北边防地区时,他看到了“人造山”工程,认为“人造山”工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用。
对于荒漠上的这个工程,粟裕形象地把它比作“孤悬小岛”。
向周总理汇报时,粟裕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代战争中面对敌人宽正面大纵深的进攻,这种防御工事比二战中的法国马其诺防线强不了太多。
考虑到修建一座“人造山”工程耗费的物力和人力,粟裕还是希望党中央能够从实际角度出发,立即叫停这项工程。
因为是和“林副主席”对着干,所以粟裕将军才会主动宣布离职,一向谨言慎行的周总理表示同意粟裕的观点。
结语
关于“人造山”工程到底有没有用?至今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认为有用的人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敌人当真闯入华北、苏北、西北平原,依托“人造山”工程,解放军霎时间炮火齐发,对敌人绝对是个重创。
还有人拿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修建的坑道作为佐证,认为:“人造山”工程的防御能力远比上甘岭时期志愿军修建的地下坑道强。
图|粟裕大将在1970年考察路线
倘若中苏两国真的爆发战争,解放军守备部队以坑道为依托,利用阵地上的工事进行防守,疲惫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准备所必要的时间。
“人造山”工程对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有着骚扰、反击或牵制的重要作用,大部队可以与守在“人造山”工程地底的解放军部队发起反击。
反对者的理由还是把“人造山”工程与马其诺防线和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了“防苏要塞”画上等号。
兵无常形,水无常势。
只有事先充分了解把握敌情和民情,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作为擅长“出奇制胜”的解放军将领,粟裕不赞成解放军部队傻傻地死守一处。
当然,粟裕将军把毛主席的军事理论活学活用,也是他取得如此多战功的关键。
不管怎样,粟裕将军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周总理进行汇报,不畏强权,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将军善于独立思考,发挥出创造性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粟裕将军人品高尚,不争功、不争权,为人心胸宽广、以德报怨,不愧为十大大将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