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共有57位开国上将,如果按照授衔时的职务级别来划分,包含了正兵团级上将、副兵团级上将和准兵团级上将。准兵团级只有贺炳炎将军一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衡山头被选入的。所以正兵团级和副兵团级,才是开国上将的主要职级,其中副兵团级上将一共有19位。在19位副兵团级上将中,战功最高的是谁呢?
毫无疑问,这位战将就是“旋风司令”韩先楚。在副兵团级别的上将中,韩先楚的战功战绩和指挥能力极为突出,能够与之接近的是李天佑、刘震,洪学智等人,但韩先楚却是公认的“战神”。民间一直以来流传着一个谣言:韩先楚本应该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主席看他战功卓著,才点名把他提为上将的。这个说法十分荒谬,不知道来源是哪里。因为开国上将授予副兵团级将领,本来也是非常正常的,副兵团级别将领的军衔跨度主要包括上将和中将。以韩先楚的战功是妥妥的上将,根本就不应存在哪位首长特别给他晋升一级军衔的说法。
韩先楚将军的主要功绩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解放战争初期,他促成了东北我军首次逼降敌人一个整师的鞍海战役。后来韩先楚多次率军歼灭国军师级部队,如新开岭战役、威远堡战役等。他擅长的长途奔袭打法极富胆略、屡试不爽,由于兵贵神速,韩先楚被恐惧的敌人称为“旋风司令”,对他的东野三纵感到极为胆寒。韩先楚在解放战争中多次以下级或副手身份,“指挥”上级下决心取得战役胜利。如果不是艺高人胆大,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50年海南战役时的大功,若没了韩先楚的胆略和坚持,就会为国家留下历史问题,这几乎是史学界的一个共识。韩先楚出众的军事素养加上桀骜果敢的性格特征,塑造出了敢于犯上、只为打胜仗的传奇将领,并且具有超出同级别指挥员、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敏锐嗅觉。
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韩先楚是志愿军最早的几位副司令之一,在朝鲜战场上给了彭总极大的战术支持。后期韩先楚更是直接指挥第19兵团,在战略相持战阶段顶在作战一线。韩先楚在十九位副兵团级上将里面,战绩是首屈一指的。即便是正兵团级的将领,也没有几人能跟他比较军事水平和战场贡献。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先楚堪称全军上下最能打的战将,这几乎是当时军内不争的事实。陈赓大将1961年已经去世,粟总则因为反个人主义批判事件被雪藏多年。
话说回来,这么强悍的战将韩先楚,为什么只是副兵团级的将领呢?不应该是正兵团级吗?毕竟抗美援朝时,他都已经是志愿军副司令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对于志愿军的级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不是志愿军副司令的地位就一定高。因为在早期入朝的第13兵团中,韩先楚和洪学智都是兵团副司令,而兵团司令部直接转化为志愿军司令部,他的志愿军副司令员身份是这么来的。
所以严格而言,韩先楚在五十年代初还真的只是副兵团级将领,军官定级是在1952年完成的。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出任过的最高职务就是兵团副司令。1950年海南战役时,韩先楚名义上也是邓华的副手,战役胜利后不久便被派到了朝鲜。之所以韩先楚的战功这么高,提升却不是很快,主要原因在于抗战中后期他一直在延安学习,错过了不少战事,影响了晋升速度。而红军时他的起步相较于一些名将也有差距,没有达到过红军师长级别,属于大器晚成。原则上开国上将需要匹配红军师长以上的资历才行,所以韩先楚被定为副兵团级上将,倒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