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出身于少林的许世友将军体格十分强壮,身怀过人的武艺的他还掌握了多种拳法和兵器,但很少有人知道钱钧将军也在少林学艺。
由于钱钧进入少林比许世友晚三年,再加上当时寺院里僧人众多,他们之间并不相熟。直到红军长征时期,二人碰面聊天的过程,才知道他们是同出少林师门的师兄弟。
一、年少少林习武
钱钧的老家在河南省光山县,1905年他出生在当地一个贫苦的穷苦人家。为了能吃上饭,他6岁就给地主家放牛,而且还经常被无故打骂。直到他13岁的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去到少林寺学了一身本领以后,就没人敢欺负他了。
不久以后,钱钧带着干粮从家乡出发,走了六天六夜,才到达了少林寺,成为了一名专学武艺的俗家弟子,从而开始了自己长达五年的少林学武生涯。
在少林的那段日子,钱钧除了一日三餐和晚上睡觉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刻苦练功。当时他每天睡觉的时候也不是在床上睡,而是睡在五根细长的木桩上。这些木桩都是嵌在墙壁之中,留给人睡觉的地方非常窄,如果晚上睡觉掉了下去,还会受到惩罚。
后来,钱钧还习得少林的绝技“朱砂掌”,只要他运足功力,半尺多厚的青石板也能被他一掌击碎。另外,钱钧还精通十八般兵器,因此深得师傅的喜爱。
钱钧虽然身手了得,但是他极少在外人面前显露,除了一些亲密的好友和家人,知道他有如此身手的人寥寥无几。
钱钧选择低调行事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少林习武的时候,师傅一直跟他强调,不要争强好胜,一身本领应该放在匡扶正义的事情上,如果因此能够为百姓除暴安良,那才是最令人感到骄傲和自傲的。
二、投入革命事业中
学成下山后,钱钧在1927年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参加了革命军,此后一直战斗在在鄂、豫、皖的崇山峻岭等艰苦的环境里。因为有着一身武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钱钧学在上阵杀敌的战场上可谓是如虎添翼。
当时在河南光山县地区有一个“红枪会”的组织,里面的成员经常在附近作恶多端,连当地政府都不敢管他们。1932年,中共鄂豫皖联合省委决定要拔掉这颗“钉子”,身为手枪队队长的钱钧带着一众队员,行动非常迅速,直捣“红枪会”老巢。
在这次战役中,钱钧大展身手,很多“红枪会”的成员都被他一一制伏。而且在与红枪会的会长吴啸天交手的过程中,钱钧也丝毫不胆怯,最终占据了上风,吴啸天只能落荒而逃,其他人则都乖乖束手就擒了。
红军开始长征后,钱钧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第33团政委,在一次战役中,他被敌人打穿了腹部,流了很多血。当时身边的同志都认为他已经牺牲了,于是就在当地找了一个没有盖板的棺材,将他放入其中。
第二天当团长知道他已经牺牲的消息,准备来跟他告别的时候,竟然发现钱钧睁着眼睛,为此大家十分高兴。
抗日战争时期,钱钧担任了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10月的一天,敌人突然袭击了钱钧所在的五井镇,并且占据了制高点。钱钧迅速组织了作战方案,经过了17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八路军大获全胜,不仅击毙了绝大部分日军,还缴获了很多重型武器。
三、不当和尚当将军
在战争时期,钱钧前后受伤不下20次,而且其中15次子弹都直接穿过了他的身体,因为早年在少林寺练就的一身本领和强壮的体格,才能把他每次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解放战争时期,钱钧一直都带领部队战斗在齐鲁大地山。1946年12月,钱钧奉命带领部队攻打敌人镇守的太子堂据点。1947年1月,钱钧正式对太子堂发动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太子堂据点被拿下,除了俘虏了两千多敌军,还为鲁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钱钧又担任了很多次攻坚任务,并且还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在大量歼灭、俘虏敌人的同时,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新中国成立后,钱钧担任了胶东军区的司令员。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五年后,他被调往了浙江,成为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此后他还跟许世友将军长期搭档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
周总理把钱钧和许世友誉为“少林双将军”,毛主席则戏称他们是不当和尚当将军。
到了晚年,钱钧仍旧是“拳不离手”,早起练功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虽然,钱钧身手不凡,但是他从来没有把手掌对准自己的同志。
结语
从军队退休了以后,钱钧将他的练功心得整理成为了“秘籍”发表出来了,进而丰富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宝库。1990年,85岁的钱钧因为心肾疾病突发,不幸离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