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陈毅元帅会见日本记者时说,我就是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原子弹)。金庸随后在明报上对此发表看法,造原子弹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这句话让很多人批评他是卖国贼。金庸为什么会这样说?
金庸被批评,主要因为大家对于造不造原子弹一直有争论,究竟是要裤子还是要核子?原子弹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被看为大国利器。 1945年8月初,因为败局已定的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美国先后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两地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惊人威力,让世界各国都对这种毁灭性武器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有能力的国家立即开始研制原子弹。前苏联见识到原子弹的威力后,用了四年的时间打破了美国垄断核武器的企图。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敌对,即使勒紧了裤腰带,也要自己制造出原子弹。
因为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又和中国关系良好,所以在前苏联援助中国的多项技术之中,原子弹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好景不长,中国的核武器还没有造出来,苏联就与中国撕破了脸皮,原本派到中国的多位技术专家也被撤了回去。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内经济十分艰难,要不要继续花钱搞原子弹,成为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之前的研究都依赖前苏联的专家,自己在从头来过,自然困难重重,而且研究新技术就意味着人力物力的投入。当时我们国内资源匮乏,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因此嘲笑我们,说中国要是继续搞原子弹的话,连裤子都没得穿。有些人因此打了退堂鼓,建议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更迫切的领域。但还有很多人认为,如今我们面对美苏两个有核大国的威胁,如果自己不能搞出原子弹,那怎么在国际上立足,怎么能争取到和平的发展环境?
支持继续搞核试验的就有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同志。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陈毅元帅当时兼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 1963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记者时,他就说出了那句表明决心的豪言壮语,他们笑我们穷,造不起原子弹,我就是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这就是陈毅元帅在面对国内外一系列困难时表露出的决心,也有第一代领导人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勇气。然而,他的这句豪言壮语传到香港之后,却让民报创始人金庸感到了不满。 10月30日,他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要裤子还是要核子的社论文章。金庸之所以发表这篇要裤子还是要核子,是在听到陈毅元帅的话之后,引发了自己对于民生和军事实力之间的思考之后,表达出来的想法。
金庸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要多关注百姓的疾苦,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反过来,把发展军事放在第一位,忽略人民生活,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这个国家既不会强盛,也不会长久稳固。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金庸还举例说明, 1956年英法联军攻打埃及,想要夺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结果前苏联一声恫吓,说他们再不撤,就用核武器炸伦敦,英国人就乖乖地收兵了。金庸说,那时候英国也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并且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国内经济都比现在的中国强很多。但是面对前苏联的核武器威胁,不也是毫无用处吗?并且以中国现在的情况发展十年也未必赶得上英国,几枚核武器能解决什么问题?还不如多给人们做几条裤子穿。
这样大胆的批评内地时政,特别是还公然带上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社论文章,在香港也是第一次。因此,金庸的社论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许多报纸立即撰写文章对金庸进行了围攻。有人说他毫无立场,是卖国贼。金庸的说法真的不对吗?
文汇报首先发难,发表了《怕中国有是什么人》的专栏文章,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却指责金庸的观点是毒蛇嘴里的玫瑰,用悲天悯人的身份伪装起来的伪善面孔。接踵而至的新晚报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文章里的内容就差指着金庸的鼻子骂他是汉奸、卖国贼了。一向以笔墨间长的金庸面对诸多报纸的围攻,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斗志昂扬,在接连在民报上发表自己的博智观点,有一次甚至用上了明报的所有版面。双方的论战引起了香港民众的好奇心,明报一时间销量大增,直到第二年还仍然为了裤子和核子争论不休。
即使抛开观点不谈,说金庸是卖国贼有点严重了。因为就在1964年出中法建交的时候,金庸还因为中法建交,法国没有与台湾解除外交关系而不满。大公报在报到中法建交时,对于这个问题也作了回避处理,借用又立即写了一篇社论,指责大公报的这种行为是默许法国制造两个中国。由此可见,金庸并不是不爱国,他之所以要发表那篇裤子和核子的社论,就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国计民生是政府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只不过在发表这种观点的时候,金庸的表达过于尖锐了而已。裤子和核子到底哪个重要,其实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然而,1964年10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关于裤子和盒子的论战却依然没有停止。
1964年9月,美国声称中国将要引爆原子弹。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金庸又在明报上发表社论,大胆预测原子弹引爆的时间将会安排在下午。他做出这个推测的依据就是中国的下午正好是美国的深夜,这是美国根本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所以时间上对中国有利。
果不其然,中国引爆原子弹的时间就在10月16日下午三点。原子弹引爆之后,举国欢腾,但是不支持核武器的金庸却在这个时候泼了一盆冷水。他在社论中又宣称,原子弹是人类的罪恶,这不是中国人的光荣。原子弹是人类的罪恶这句话本身没错,这种毁灭性的杀伤武器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确实是一种罪恶的存在。但是金庸发表这个观点的时候,忘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立场,忘了中国面对美苏这些军事强国时的压力,没有原子弹,中国凭什么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用什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原子弹,面对有核国家的威胁时,难道我们要用数以万计的人民的身躯,用到处开挖的防空洞去面对其他国家的核打击?
金庸虽然也在文章中提到了销毁全世界的核武器,但是它前面说的那些话,已经足够点燃无数爱国人士的怒火,立场面前观点都是虚汗。这一次,香港商报首先开火,其他报纸紧随其上,大公报更是连发多篇社论,公开点了金庸的名字,给他扣上了反共反华的帽子。大公报上笔名为张汉奴的文章,罗列了金庸近几年来发表在报上的社论,总结出了金庸的几个反华手法,祖国有难,他幸灾乐祸,祖国有成就就歪曲事实等,甚至不惜凭空造谣,骂得可谓入木三分。面对其他报纸的谩骂,金庸立即应战,他先是在社论中强调自己有批评的权利,批评不等于反对。那么,对金庸指责的陈毅是如何看待金庸评论?
从1964年11月26日开始,金庸在民爆连发26篇文章,采取每天一问的方式,对批评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式反击。12月22日,金庸在民报上发表名为《有什么不对,请原谅》的文章,对他的20多场反击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他称对方对明报的攻击特别不礼貌,但是他也不够礼貌,所以在这里要到个歉。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之前攻击金庸的报纸再也没有发表任何攻击金庸的文章和社论。但是,金庸的立场和观点到底对还是不对呢?
即使在香港五家报纸同金庸就裤子和核子一事掀起论战,战得火热的时候,被金庸点名批评过的陈毅元帅反倒表现得特别豁达。五家报纸与金庸休战,背后也有陈毅元帅的作用。他自己也表示,自己当时的谈话确实有点片面了,应该和明报的观点结合起来,既要裤子,也要核子,既要让中国人丰衣足食,也要有几个核子,这样就完美了。
针对金庸对他的批评,陈毅元帅表示,只要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金庸要是骂我骂得有道理,我当他是我的挚友、诤友。他还对香港的新华社分社带话,让他们对金庸高抬贵手,说金庸要中国人有裤子穿,从这点上来看,它是爱中国人。陈毅元帅发话之后,中央主管香港工作的廖承志也给香港的几家报纸带话,指示他们休战,一场关于裤子和核子的论战终于结束。陈毅元帅一番大的言论直接折服了金庸,他此后在社论中也曾为陈毅元帅说话,称赞他性格豪爽。而后来的事情果然如陈毅元帅所说那样,金庸是爱国的,他不仅支持中国社会、香港,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81年,在中英两国即将开启香港问题谈判的时候,金庸就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明确表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并支持中国收回香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和在华人圈中的影响,同年7月,金庸被邀请来大陆访问,他有幸见到了一直崇敬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时,邓小平就金庸的父亲的事情向他表达了歉意,金庸也豁达地表示理解,并再次表达了自己支持一个中国的信念。由此可见,金庸虽然之前发表过激烈的言论,但是对中国人有利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反对过,观点虽然偶有不同,但是一颗中国心却和大家是一样的。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金庸也作为观礼嘉宾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对于这个享誉海内的老人来说,这也是他毕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