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赫尔松战区的基本情况,我们就不谈了。新读者简单看图,大体就是上面这些意思。
而我们上一次谈赫尔松方向的战况,是在9月16日,当时乌军反攻已经有18天时间。其取得的战果是:
北部战线突破俄军于第一道防线上的几个要点城镇,包括重要的维索科皮利亚等地,不过在继续向南突击时遭到阻滞,未能突破俄军于城镇要点南侧的野战阵地。
河防战线上,乌军在向南继续拓展桥头堡,同时集中攻击部队反复冲击纵深区域。
中部战线上,反击布拉格达特涅(北)无效果,基本限于停滞。
南部战线上,初期的大规模反攻无效后,乌军在积极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的突击。
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下乌军在赫尔松战线的反攻预期到底是什么。
首先,预期肯定不是上面那个结果,要知道即便没有后续乌军在哈尔科夫的大胜作对比,这战果也交待不过去。说好听点,乌军是突破了俄军的防御;说难听点,俄军四道外围防线,这可是一道都没有被打垮呢!
那么乌军比较理想的预期是什么?
第一:北部战线
①突破俄军北部以T2207公路沿线要点组成的防线,使得乌军可以由这条公路自由地转运兵力;
②打掉维索科皮利亚的俄军突出部,吃掉因古列茨河旁的阿尔汉格利西克,就此打通第聂伯罗到尼古拉耶夫的铁路线;
③吃下阿尔汉格利西克后沿因古列茨河南下,瓦解俄军北部河防;
④沿第聂伯河南下,直冲俄军在第聂伯河边的要点伯斯莱夫(卡霍夫卡对面)。
第二:河防战线
①扩大桥头堡,确保稳固的渡河作战基地;
②拿下桥头堡以北的达维季夫布里德,并沿T2207公路向北进攻,与阿尔汉格利西克南下的乌军汇合,瓦解这一方向的全部河防;
③由桥头堡南下,瓦解这一方向的俄军河防;
④以生力军直冲布鲁金西克,随后沿T2207公路向东南高速冲击,直指40公里外的伯斯莱夫。
也就是说,乌军在北部战线和河防战线上的动作,其实是联动的。如果最终阶段性任务完成,两军会师于伯斯莱夫的话,也就吃下了河西赫尔松的北半部。
乌军在这次反攻中,投入的最大力量就是在这一方向。当然之所以如此,潜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北半部俄军的补给更为困难,且距离核心的赫尔松市尚远,防御力度必然要低些。
待这一方向打出实际战果后,将为下一阶段进攻赫尔松市奠定基础。
第三:中部战线
这一方向上的俄军在乌军反攻前,率先发动攻击拿下了布拉格达特涅(北),将战线向乌军一侧反推了一大截。
这样的话俄军对乌军围攻斯尼弗瑞夫卡的部队后勤线会造成威胁,同时再向西穿越乌军一个城镇壁垒带的话,到尼古拉耶夫的20公里范围内无险可守,对该市的潜在威胁是存在的。当然现阶段的俄军,尚无力直攻尼古拉耶夫市。
乌军在这里反攻显然是想夺回布拉格达特涅(北),改善局部战场形势,同时牵制一部分俄军兵力。至于说集中生力军围攻斯尼弗瑞夫卡,这一方向乌军没有这么大力量,而且意不在此。
对斯尼弗瑞夫卡的攻击,应该会在乌军预期下吃掉北半部之后,才会再统筹安排。甚至于这个点不用直接攻击,在北部和赫尔松方向得手后,俄军自然没有坚守的必要。
第四:南部战线
南部战线上乌军的动作,又分为主线和辅线。
主线上便是集结一部分主力军直冲赫尔松市,当然其真实目的未必是一口气夺占赫尔松(不过俄军直接撤走的话,那乌军也没理由不要),而是打破俄军在赫尔松市外围的防线,将接触线推至赫尔松市外围。
这样在军事上可以为后续的战事打下基础,在政治上也比较好宣传。
在辅线上则是沿着入海口岸边向奥列克桑德里夫卡进攻,拿下该点后从南侧迂回赫尔松市,形成比较良好的攻击态势。
如果以上四条战线的预期都能实现的话,那么本阶段的反攻任务就算完成,下一阶段将是以赫尔松市为直接目标的反攻作战,如果能逼退俄军,则乌军在赫尔松大反攻中的河西作战任务将全部完成,军事和政治胜利都将十分巨大。
至于说乌军再强渡第聂伯河向河东岸组织进攻,打到克里米亚。这个扯得有点远,估计乌军暂时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当然宣传上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