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某国试飞了一个1吨级的新飞行物,很明显这不是某种即将进入现役的作战飞行体的原型机,而就是一个单纯的测试性装置。因为负责试飞的只是该国的一个研究机构而不是其空军。这个飞行物对外宣布的名称也非常奇怪,叫做“隐身机翼飞行试验平台”。仅仅看这个名称就足够让人疑惑。难道测试的是未来某一架隐身飞机单纯的机翼部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飞机都不可能单纯只试飞机翼,而不是测试整个飞机。历史上基本不存在单纯试飞测试某种飞行体的机翼部分,因为任何飞行测试体在具备机翼的同时,也必须具备发动机、油箱、控制系统和起落架等主要的构成物,不可能让一个机翼部分单独飞起来的。就算进行试飞的是风筝,也需要风筝线进行牵引,否则像飞翼一样的风筝,
也无法正常地飞起来。而看其名称,这还是一个具备一定隐身能力的测试体。因此如果不是这次测试项目的英文表达本身就有问题,那么肯定是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太专业的错译。如果说是隐身飞翼飞行试验平台。把其中的“机翼”一词改成“飞翼”,或者“飞翼体”,那么意思就相对准确得多了。实际上这次首飞的,就是一个小型的飞翼体无人机。而在当今的全球,不论这种飞翼体无人机是否真的能够实现隐身能力,但是其外形如果整体上像缩小版的B2。也就是类似于X47B、欧洲的神经元或者GJ11等大型飞翼无人机,那么大多数自然而然的就认为这类有人或者无人的飞翼体飞行物同时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实际上在除了以上提到的X47B等3种无人飞翼体之外。当今全球已经进行过试飞测试的;
还有S70猎人大型无人等。因此南亚方面刚刚飞上天的这个隐身飞翼体,在全球还可以暂时排名前5位的水平。而实际上一些大国全面测试过的大型飞翼体无人机绝不是只有一种,单独一国经过测试或者已经进入实际部署的类似的隐身飞翼体可能就有三四种之多。不过作为同一国别推出的所有类似的无人飞翼体飞行物只算一个名额,这样才能让南亚方面刚刚上天测试的无人机可以勉强进入全球前5的行列。已经进入了全球前5,虽然不是绝对的领先,但是与大多数更落后的国别对比,仍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先对比完了“先来后到”的江湖地位,不妨再在技术水平上横向对比一下。这一比不要紧,就让南亚方面刚刚上天的所谓隐身飞翼体立即相形见绌了。因为整体上对比前面的4种,这个新来者实在是太小了。
这个新测试的飞翼体飞行物,早在2018年据说就开始了项目的规划,一开始被叫做SWIFT ,就是敏捷的意思。后来项目好像又改了一个本地化的称号,实在是不好记忆,于是还是叫它SWIFT隐身无人机。SWIFT的最大长宽都不超过5米,长度可能只有3米多,翼展最多也只有4米半。也就是比2辆家用小型轿车并排在一起所占据的空间还要小。对飞行物来说,如此的尺寸,还是飞翼体布局,导致其全重只有1吨上下。配备的发动机是前苏联方面使用的巡航导弹上面的小型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还不到700公斤,但是推动1吨级的全重已经绰绰有余。相对之下,更早出现的其他4种隐身飞翼体无人机,都要比SWIFT大出至少一个数量级。比如X47B隐身无人机,全长11.63米,翼展 18.92米,折叠后9.4米,机高3.10米,空重 63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20215公斤。
配备动力为1台普惠F100-220U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在8吨以上。而GJ11的各种参数估计与X47B大同小异,也是配备单台8吨以上推力的中推涡扇发动机作为主动力。欧洲方面推出的神经元无人机,空重超过4吨,最大起飞总量在10到12吨之间,后期采用M88型涡扇发动机,这也是阵风战机当前的御用发动机,仍然属于涡扇中推的一种。第四种S70猎人无人机的机身长度达到14米,翼展宽度达到19米,空重5吨,其最大起飞起飞重量同样是20吨,采用最大加力推力8.5吨级的单台RD33发动机,这本身也是米格29战斗机的原配发动机。这样对比下来,全重只有1吨,采用巡航导弹发动机完成首飞的SWIFT,更像一个玩具一样的存在。但是所谓一寸短一寸险。越小的飞行物不是越好隐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