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美国大选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就两个字儿——混乱。
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计票阶段,白宫北门外持续发生抗议活动,拜登的支持者和特朗普的支持者一度发生肢体冲突。
目前,拜登已经宣布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宣布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已向拜登和哈里斯表示祝贺。而他的对手特朗普,拒绝承认失败,并且一再强调赢的是自己。
拜登和特朗普在多个关键州获得的选票十分接近,再加上共和党阵营质疑民主党在选举中存在舞弊、偷票行为,致使这场选举进入“加时赛”。
△ 11月11日,《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多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表示,特朗普已指示白宫预算办公室要求各联邦机构为下一个财政年度准备预算案,并禁止各个部门与拜登的过渡团队合作。
白宫通常在每年2月发布新财年预算案,拜登如果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新财年预算案应由新一届政府向国会提交。
推进预算案的决定令白宫很多官员感到惊讶,也让吃瓜群众们摸不着头脑了——要出现两个政府?这是什么操作?
这还得从美国社会的分裂开始说起。
美国政治与社会持续分裂
实际上,这场政治分裂,早在上次总统大选中就已经展露无遗。
2016年,颇受争议的“政治素人”特朗普意外赢得大选。上台后的特朗普推行“逆全球化”和带有强烈民粹主义色彩的国内政策,不仅引起诸多非议,还将隐藏在台面下的美国社会的对立情绪推向台前。
在特朗普执政的四年中,美国社会知识、商业精英与中下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士相互敌视,充满党争色彩的相互攻击、谩骂,取代了理性、平和的辩论。这导致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国际形象,一再受损。
2020年大选,创下了美国多项纪录。此次大选共有约1.6亿人参与投票,投票人数和投票率均创下了19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即便特朗普败选,他也赢得了7000多万张选票,得票率达到了47.7%左右,这比2016年的选举还增加了1000多万张,得票率也不降反升。
然而,超高的投票率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选民的政治热情,更是美国政治分裂持续加剧,以及社会撕裂愈加严峻的现实。
例如,根据11月8日《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过去数年中,政治分歧导致民众之间友谊破裂,职场关系冷却,一些小事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一场关于政治的争吵。”以至于有美国媒体感叹,“目前的美国更像两个国家”。
即便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肆虐的情况下,美国民众在国家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前,还存在着巨大分歧。
11月7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美国新报告12.6万例确诊病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4天超过10万例。
而对于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依据美联社对全美范围内超过13.3万名民众进行的调查结果,支持拜登的选民中,约60%认为疫情是美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但在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中,有一半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和就业。
在疫情大敌当前的形势下,美国民众却表达出如此不同的观点,社会的撕裂程度可见一斑。
持续分裂背后的根源
大选结果的“难产”,导致美国社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抗议、骚乱和诉讼之中。在一些地方,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与支持拜登的选民之间甚至发生多起肢体冲突事件。
应当说,总统大选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表象,美国政治和社会持续分裂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根源。
从经济层面来看,冷战之后的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导致美国在全球经济层面“攻城掠地”的同时,也在国内经济层面一步步“丢失城池”。
全球化引发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美国国内的经济产业造成一定冲击。其后果是,尽管美国的经济总量在增长,但是内部的贫富差距却在扩大,制造业在流失,中产阶级在缩水。
加上外来移民对就业岗位的竞争,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的不均衡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美国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从“平衡”日益走向“失衡”,中下层民众所期望的“美国梦”愈发变得遥不可及。
为此,美国广大中下层民众不得不诉诸于通过选举来谋求改变,寄希望于出现一位民族主义总统,来寻求自身经济上的安全感,并向传统精英表达其内心的不安和愤怒。
就此而言,2020年的美国大选,是美国草根阶层和传统精英之间的再次背离。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目前的政治分裂,其经济基础是两种经济——面向世界的全球主义经济和面向国内的民族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由美国经济从民族化向全球化转型中出现的阵痛带来的。这种社会阵痛导致美国政治暂时会出现一些反复,出现极右或极端民族主义的政府。”
从政治层面来看,美国的政治制度设计固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是长期僵化不变、无法与时俱进的“三权分立”“两党制”等,不一定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国情与世情,并且还存在异化为“两党恶斗”“否决政治”等阻碍美国发展的制度性风险。
特别是当支撑这种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发生“病变”时,原先所设计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功能,也必然会随之出现“失能”“失效”等现象。
可以预见,即使拜登上台,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党同伐异也不会消停。党争会导致拜登政府推出的经济纾困、刺激和产业调整等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这反过来又会加剧两党之间的恶斗,以及社会的分裂。
因此,一场选举不仅无法弥合美国社会的分裂,反而会将原来的裂痕继续放大。2020年的总统选举,就是这一逻辑的真实写照。
当然,历史性地来看,近年美国国内的分裂现象,只是暂时的,外界不宜抱以过于悲观的态度。特别是与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相比,目前美国的政治极化与社会撕裂自然是“小巫见大巫”。
同时,美国的政治原本就是争吵出来的,美国的政治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争吵的历史。正是在这种争吵中,美国政治才时不时地得以盘旋和进步。
只不过,就当前而言,这种争吵需要少一些“火药味”,多一些行之有效的药方。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弥补美国的裂痕。
撰文 / 马建英
(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