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二选一怎么办?新加坡的政治精英给出明确答案。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不久前在回答“是否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问题时表示,新加坡不会选边站,但如果20年后不得不选边,新加坡会倾向中国。
【杨荣文:所谓的“国际游戏规则”,根本上还是用实力来说话】
他的原话是:“新加坡当然不选边,但若西方一些人一定要让我们选,我相信今天还是选美国……但如果20年后新加坡要选边,那么我们会更倾向于选中国。”
“转折点何时出现,我无法预测,然而这就是大国政治的现实。”
这位新加坡前外长认为,所谓的“国际游戏规则”,根本上还是用实力来说话。
如果几个大国说“这就是规则”,然后他们彼此之间达成一致,那么这就会成为规则。然而,如果有的大国认为“规则变了”,那么就会出现两套规则。
【杨荣文:如果20年后不得不选边,新加坡会倾向中国】
杨荣文的这番言论绝非个人即兴发挥,而是根植于新加坡半个多世纪赖以生存的“小国大外交”哲学。
在大国政治的夹缝中,新加坡从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不选边站的核心策略——李光耀时代奠定的这一原则,让新加坡在冷战风云和全球化浪潮中始终屹立不倒。
正如杨荣文所言,对新加坡而言,当下天平上的砝码仍在西方一侧。“今天还是选美国”,道出的正是新加坡面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知。
遍布南海的军事基地、航母战斗群在西太平洋的常态化部署,以及驻扎在新加坡港口的美军舰队。
这些既是美国维系地区霸权的基石,也是新加坡这个全球贸易枢纽的安全依仗。
【驻扎在新加坡港口的美国海军部队】
同时在经济上,西方市场与资本仍是新加坡无法割舍的命脉,其金融中心地位高度依赖与美元体系的深度绑定。这种依赖不仅是该国的生存所需,更是其发展繁荣的根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选边美国之前,杨荣文特意加了一句“如果西方一些人一定要让我们选……”。
换句话说,新加坡的根本诉求是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生硬选择,而是维持战略自主的灵活空间。
至于“20年后倾向中国”的判断也并非空穴来风,它精准指向了亚太地区乃至国际力量对比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性变迁趋势。
经济层面,中国的影响力正在重塑区域格局——2020年东盟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近万亿美元。新加坡作为重要节点,对华贸易依存度持续加深。
【2020年东盟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军事层面,随着中国国防现代化稳步推进与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增强,美国在第一岛链内的传统军事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双方之间的力量平衡的天平正悄然发生倾斜。
杨荣文设定的“20年”时间框架,既非精确预言,但也非随意虚指,它反映的是新加坡政治精英对中美博弈大局的判断。
他们承认美国现有优势的“存量价值”,同时也清醒预判中国力量增长的巨大惯性。
而这段“20年”的时间窗口,正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提前布局、调整姿态、积累筹码的关键时期——这趟名为中国的“快车”,上车晚了就没座位了。
实际上,新加坡高层已经在行动了。上个月22日至26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晤。5月组建新内阁并就职总理后,黄循财将中国作为东盟外的首访国家,足见其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视。
【上个月22日至26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不得不说,如果不是特朗普的上台,新加坡的政治精英们可能会把“20年”这一时间点往后再推一些。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时,杨荣文就表示,特朗普给未来按下了“快进键”,加速了一个多极世界的到来。
而他没说的是,特朗普不仅给多极世界的到来按下了“快进键”,也给新加坡的转向布局按下了“加速键”。
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一次讲话中便发出警告称:过去数十年的好日子,现在已经快到头了,希望“所有新加坡人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表示,过去长期稳定运行的国际经贸体系,正是让新加坡能够迅速走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样的外部环境如今正濒临崩溃,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放弃原本的国际经贸体系,而长期得益于此新加坡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李显龙的表态,直接反映在新加坡政府的经济预测数据上:“对等关税”宣布后,新加坡下调了今年的gdp增速预测,从1%~3%降到了0%~2%,同时强调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
20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新加坡以及其他识时务的东南亚国家,要提前系好安全带,预防来自美国的更多冲击,同时做好随时搭上中国“快车”的准备。